遠眺皇漢醫學─認識日本傳統醫學 叢書/系列名:三民叢書/養生‧方技
ISBN13:9789571928319 作者:廖育群 裝訂/頁數:平裝/392頁 出版社: 東大
出版日:2007/01/01
目錄見: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id=000502244
關於進口藥物與古方派的討論,作者提到「首先,日本的生藥需要依賴進口,所以藥味較少、適合製成固定配方的簡單方劑自然佔有優勢;其次『臨床行使治療與處方權的只限於得西醫執照的醫師』,但代的漢方醫家已然『不可能從頭學起,《傷寒論》符合快、實用的要求』--換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當成了『快餐食品』。」見81頁註13參見山本嚴的觀點,出自廖雲龍的摘譯(〈再介紹日本漢方古方派的學術觀點〉,《新中醫》,[2]:56, 1982)
在〈古方「岱宗」與「魔鬼」--吉益東洞〉此章的討論中,第四節《藥徵》的復古作業說明吉益東洞透過歸納法(以經解經)解傷寒論,解釋藥味性質,其方法之嚴謹與論理,使人驚豔,作者以甘草為例,說明吉益東洞為理解古代方劑的產生,提供了思考路徑,並且質疑了組方理論的舊說(君臣佐使),廖育群提到「無論是『君臣佐使』說本身,還是『大、中、小』和『奇偶』之製中的君藥、臣藥、佐藥的數目,無非都是比附人間社會的產物。」(102)最後,提醒讀者,「即便是在有了『方論』或『方劑學』的時代,也不能認為所有新方劑的產生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論制定的。」(104)
而在比較古代對於藥方的解釋(陰陽之說),以及吉益東洞與現代學者的作法後,作者說「當代日本的醫史研究者賦予以東洞為代表的古方派極高的評價,認為他們所採用的乃是實證的科學態度與研究方法。而兩者的不同則在於,身處古代的吉益東洞所採用的是邏輯思辨、歸納的方法;而當代學者則有可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闡明某種生藥是通過其中的何種成份、如何實現其作用的。」(106)最後,廖育群提到「現代中醫樂於用科學研的結果來證證古人的正確,但這並不足以弄清古人是如何獲得如此知識的。...在沒有確切的資料說明這些知識產生時之真實情況下,我們只能推測是源於經驗的積累。另外,也不能要求現代的中醫在實際治療中依據現代科學來思考問題--因為如果這樣就不是中醫了。所以他們還得使用酸甘化陰、柔肝、緩急等理論與概念。因為性味、陰陽、臟腑、虛實等中醫的概念已然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完整體系。只有如此,他們才有可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藥物與理論,去處理病人。」(108-9)
接者談東洞治療家人的例子,說明即使孩子死亡,仍不失道心的東洞。最後提到後世學者的評價,指出「東洞的讚譽未必來自漢方醫學家,可以說主要是源自日本的『日本學』研究者。究其原因,由下列社會需求決定:(1)民族自尊與打造學術偶像的需要;(2)近代以來,西方醫學在日本的影響。」(129-131)
吐法的追求者
在註4中,作者提到身體觀與醫學的關係,他說「張子和疾病觀的一條立論依據是『疾病非人身固有之物』,由此步入『疾病』寓存『人體』的思維軌跡。而不是像大多數中醫那樣,視『疾病』為生理平衡的失調(即便是外邪入侵,其關注點也仍舊是在此引發的平衡失調)。瞭解言一區別後,才能充分體味張子和視疾病為邪氣、稱邪氣就是疾病的含義。」(134)
其他各章,我快速瀏覽過,主題包括生育、乳癌手術、用鬱來重解傷寒論、茶、腹診、腳氣病史與米食,主題繁多,時間有限,無法深究。作者提到,我們對於鄰邦了解的還不夠多,其次,作者也提醒到分期問題(醫學史之分期,不同於政治之分期)。整體來說,算是讀來很有興味的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