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星期日

[摘要速記] 巫毒科學:由愚蠢邁向詐欺之路

快速閱讀了此書,也查了一下書評,雖然中文譯本譯的很差(據http://myweb.ncku.edu.tw/~chenjh/science/review/voodoo.html的說法),但在半小時內的快速閱讀,還是能夠學到一些東西。

首先,本書提到一般科學家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對於各種偽科學充耳不聞,直接忽視,反而使得這些人在巿場上大行其道。這本書希望能夠喚醒更多科學家,走入公共,檢視與批判偽科學。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會想起Elias說的「社會科學」發展的還不夠的說法,以及知識份子應該盡的責任,必須從長時程來思考,檢驗超越常識理解的相互依賴鏈如何導致非預期的後果,以及研究者如何透過提問,尋找新的出路等等討論。

其次,他提到科學應該是公共的,他說了句很精闢的話「保持科學秘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該科學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頁49)而我聯想到的,則是Elias對於抽象概念的討論,Elias說:「人們經常習慣於透過...(他們自己所謂的)高度『抽象概念』來溝通,而忽略與所有高度抽象有關連之感性細節的符號表現。」(見《論時間》一書,2013:242)局內人以儀式化的溝通方式,排斥局外人的參與。當我們重新把人群、歷史、細節重新帶入發展,會發現秘密的形成,往往是由於我們忽視了或遺忘了「社會化」過程。作者在本書第三節解釋順勢療法的盛行時,提到相較於放血等療法,順勢療法因其稀釋手法,顯得較為安全,因為成為歷史上「有效」的療法(而事實上,個人自己的康復能力或許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談「信念」時,提到前後相續的事件,不意味因果,而只是可能有關聯,而這種關聯隨著人們面對自身情境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恐懼感時,人們情願相信武斷的連結,而不願讓自己命懸於不確定之上,所以他們相信了「偽科學」,因為只有「偽科學」能夠宣稱「確定性」。實際上,科學本身是具「不確定性的」,因為科學的核心特色在於「公開」及「可否證性」,而可否證性,意味著明日的科學,可能超越今日的科學,所以「科學」不等於永恆真理,而只是目前可接受、且仍未被挑戰倒的理念。在第65頁,作者給出科學的定義,他說「科學的成功和可信度是建立在科學家遵守兩條規則的意願:一、毫無保留的公開新觀念和結果,讓其他科學家得以獨立測試並複製其結。二、當更完整或可信的實驗出現時,放棄或修正已被公認的事實或理論。」由於科學的自我修正,因為具備不確定性。而信徒尋求的則是科學無法提供的確實性。(頁65)

而人的信仰,則依賴其情境定義,他提到情境中的道具的重要性,以此說明安慰劑效果與醫生角色的關係。「一個人對安慰劑的反應幾乎完全取決於醫師角色扮演的好不好。所有的醫學道具,從聽診器到裝框的醫學院證書,以及所有對病患的安慰都會因一個不留心的皺眉頭,或是當醫師在閱讀病患的檢驗報告時微微提高眉毛的動作而一筆勾消。」非常有趣的觀察,也說明病人依賴的不見得科學證據,而是社會線索,社會生活當中的其他角色關係,也有類似的情況,譬如前些日子報紙報的,夫妻分居,而老公的褲子裡有條女用內褲,後來就被抓姦了,就是道具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所以,扮樣子,是人群在社會生活中相互影響行動的重要依據。《演員的挑戰》是本談社會生活與戲劇的深入著作,非常好看,推薦。
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99j155p8x106F87K103O65b110f127FVKcSYi881GuU

最後,作者提到科技恐懼與科技崇拜的對比,提到「反科學和技術恐懼症在『自然』醫學中找到表達的管道,他們處於科技崇拜的對立面」,我想起賴曉黎談海德格時提到對科技的第三種思考(雖然我現在記得不太得內容了)。然而,此種二元對立,如果能夠從長時段角度進行考察,或者就像能Elias解釋物理時間與形上學時間的二元對立的生成那樣,說清楚,講明白我們是如何走到這步的吧。

我喜歡Elias說的話,他在研究莫扎特時,提到「一般來說,社會學被當成是一個解構、化約的科學。但我不贊成這種看法,對我而言,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它應該幫助我們將社會生活不為人知的一,更好地理解、解釋出來。我的目的並不在於將一位天才加以解構或化約,相反,我想做的是讓他的人際處境更加清晰,甚或能對澄清某個問題提供一個答案來。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好比我所嘗試的,通過對其悲劇性的呈現,來阻止類似莫扎特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這只是一個普遍性問題的例子之一而已。)」(Elias,《莫扎特的成敗》,2006:28,廣西師範)

另外,補充一個有趣的點,第四章關於太空人登陸月球,作者提到「人」登陸月球,是一種政治神話,實際上蘇聯在其後多次讓機器人登陸月球,搜集了更多資料。但是人登陸月球,是一個重要的象徵,象徵美國的國力,象徵人類的夢想。一個沒有人的機器,登陸了月球,誰會記得呢?因此,「人」本身,作為重要的象徵,登上了月球,這不是出於技術的考慮,科學的思維,而是政治的考量。這也讓我想起布希亞提到的,文化使科技遲滯的討論,人類可以研發出全自動化的車子,但是最終還是保留了按紐給人類,為了宣示人還是優位於機器的象徵理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