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衰微與「科學化」--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台灣漢醫〉,劉士永,頁34-37,收錄於《臺灣醫療四百年》
大體來說,清代台灣的醫療水準並不為當時人所信賴。(34,36)除了傳統的藥店和漢醫的診治外,個人自備藥丸丹散也是當時習以為常的事情。...私人施藥往往被視為善行義舉,而非今日所謂的密醫行為。...日本治台之後,嚴格來說,中醫在台灣的發展,大致上可用「漢方醫藥科學化」為表徵。自從一九0一年台灣總督府按《台灣醫師免許規則》舉辦中醫師執業考試後,台灣合法中醫師逐年減少,也在數量上拖累了台灣醫療人力。中醫不再是日治時期台灣主要的醫療資源後,藥種商、青草藥店仍存在於民間治療當中。對於此時新興的西醫來說,模糊的中醫理論顯然不如研究中藥材有吸引力。於是,漢藥方不過就是實驗室研究的材料,漢醫治療的思考與理論,都被以「不科學」為名而遭遺棄。
從日商於一九二九年在中國販售第一份以「科學中藥」為名的中將湯後,各式各樣的科學中藥便充斥在台灣的各式藥局裡。這些日製的「科學中藥」,不過是用定量化或膠囊包裝化的傳統處方。簡言之,日治時期的中醫理論,由於缺乏合法施作的空間,逐漸喪失影響力。但是,隨著藥理學研究方法的進步與實際的需要,中醫--特別是藥材--被加以科學化的分析研究。於是,幾乎在日本開發出複方「科學中藥」的同時,台灣方面則著手於解離出以單一有效成分為主的「科學化的中醫(藥材)」。(36)
以上為劉士永相關的摘要,但我看不懂1.何謂「在數量上拖累了台灣醫療人力」,這點我看不懂。其次,我認為漢醫不是消失,而是隱藏到藥種商與青草舖去了,不能因為官方記載的缺如,或者是醫者有意規避法規與查緝,就推論民間社會不流行漢醫藥方,也因為,我不認同「缺乏合法施作的空間,逐漸喪失影響力」的因果推論,在殖民時期,弱者有其抵抗生存的秘密生活,因此漢醫藥究竟發揮何種影響力,應該另外釐清。不能夠以理論失勢,就推論實作上的弱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