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中醫] 吉益東洞 藥徵 摘要 石膏、滑石、芒消、甘草、黃耆、人參



藥徵及藥徵續編(作者:吉益東洞/校對:陳永諸)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share/browse_thread/thread/c0473ed7e7e17b5c

石膏
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²  吉益東洞解釋為何陶弘景認為石膏可發是錯誤的,他認為只是病尋其路而出,是例外,而非例行。他說:「陶弘景曰:「石膏發汗。」是不稽之說而不可以為公論。仲景氏無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而汗出即愈。夫毒藥中病,則必瞑眩也。瞑眩也,則其病從而除。其毒在表則汗,在上則吐,在下則下。於是乎有非吐劑而吐,非下劑而下,非汗劑而汗者,是變而非常也。何法之為?譬有盜於樑上,室人交索之。出於右,則順而難逃;逾於左,則逆而易逃。然則雖逆乎?從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陶氏所謂石膏發汗,蓋亦此類也已。陶氏不知,而以為發汗之劑,不亦過乎?後世以石膏為峻藥,而怖之太甚,是不學之過也。(11)
²  吉益東洞也主張石膏要用大劑量,他用案例指明「石膏之非峻藥而不可怖也」。(11)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芒消
主軟堅也。故能治心下痞堅,心下石硬,小腹急結,結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滿,小腹腫痞之等諸般難解之毒也。
       
甘草
主治急迫也。故治裏急、急痛、攣急。而旁治厥冷、煩躁、衝逆之等諸般迫急之毒也。
²  吉益東洞說「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劇者,則用甘草亦多;不劇者,則用甘草亦少。由是觀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
²  他指出甘草解百毒的說法是錯誤的。「陶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孫思邈曰:「解百藥之毒。」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嗚呼!此說一出,而天下無復知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從三子之說,則諸凡解毒,唯須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則其說之非也可以知已。
²  他也指出毒就是藥物的效用,無毒則無效。「藥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學者察諸。
黃耆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旁治身體腫或不仁者。
²  吉益東洞提到身體不仁,應該從「水」的角度來思考。他說「黃耆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為則按:「仲景之治不仁,雖隨其所在,處方不同,而歷觀其藥,皆是治水也。然則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便,則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學者思諸。
²  他區分了張仲景是疾醫,而陶弘景是神仙家,前者重治病,後者重延命,兩者之說不可相混。「余亦嘗讀《金匱要略》,審仲景之處方,皆以黃耆治皮膚水氣,未嘗言補虛實表也。為則嘗聞之,周公置醫職四焉,曰食醫,曰疾醫,曰瘍醫,曰獸醫。夫張仲景者,蓋古疾醫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動言疾病,而弘景動論養氣,談延命,未嘗論疾病。後世之喜醫方者,皆眩其俊傑,而不知其有害於疾醫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豈不亦悲哉?夫逐奔獸者,不見大山;嗜欲在外,則聰明所蔽。故其見物同,而用物之異。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也。仲景以黃耆治水氣,弘景以之補虛。
²  他解釋「攻病以毒藥,養精以榖肉果菜」的概念,他用了有無來解釋虛實。「夫藥者,毒也,毒藥何補之為?是以不補而為補。以不補而為補,是其聰明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語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夫古所謂虛實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無者,今則有之,則是實也;昔者常有者,今則無之,則是虛也。邪者,常無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謂實者,病也;而虛者,精也。因病而虛,則毒藥以解其病毒而復其故也;非病而虛,則非毒藥之所治也,以穀肉養之。故曰:「攻病以毒藥,養精以穀肉果菜。」
²  他以天冷吃粥加衣服與吃藥作為操作化上述虛實的個案,說明的非常清楚,有病吃藥,沒病吃飯,並批評混同藥食的觀念:「天寒肌膚粟起,當此時服黃耆而不已也,以衣衾則已;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無他,是非病而精虛也。若乃手足拘急惡寒,是與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不已也,與毒藥而已也。無他,是邪實也。嗚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徵,此孔子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權、嘉謨不言疾醫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禍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陰陽,此耆功之所以不著也。

人參
主治心下痞堅、痞硬、支結也。旁治不食嘔吐、喜唾、心痛、腹痛、煩悸。
比較:「人參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黃連治心中煩而悸也,茯苓治肉筋惕而悸也」
²  他批評人參補虛之說,而強調人參治心下疾。「甄權曰:「參補虛。」誤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載。昔者張仲景之用參也,防己湯莫多焉,其證曰:「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未嘗見言補虛者也。又曰:「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主之。」此其所由誤者乎?則有大不然。蓋漢以降,字詁不古者多矣,則難其解。古語曰:「有為實也,無為虛也。」故用防己湯而心下痞堅已,虛而無者,則即愈也,雖則即愈也,心下痞堅,猶實而有者,三日復發,復與防己湯而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堅也,非參之所主,而芒消主之,故參如故,而加芒消、茯苓。由是觀之,不可謂參補虛也。
²  他批評人參補元氣之說,認為元氣為天地之氣,與人何干。其次,指出「養精以穀肉果菜」,是補後天之氣;「未聞以草根木皮養人之元氣」,疾醫的立場不應該與道家立場混同。
²  他批評李東垣治血脫用人蔘之說,認為此說大謬。他說「東垣李氏曰:「張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也。』古人之治血脫者,益氣也。血不自生,須生陽氣。蓋陽氣生,則陰長而血乃旺也。」今歷考《傷寒論》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李氏其據此言乎?然而加人參僅僅一兩也。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此為茯苓四逆湯,而不舉血證,則人參之非為亡血也,可以見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產後亡血,方中無有人參,則益足證也,李氏之說妄哉!自後苟有血脫者,則不審其證,概用人參,亦益妄哉!」(那麼,血脫要用什麼來救急呢?四逆湯?待我學力足夠,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²  最後一段我看不太懂「或問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參治心下痞硬,而大黃黃連瀉心湯之屬,無有人參,豈亦有說乎?」曰:「有之。何子讀書之粗也?大黃黃連瀉心湯曰:『心下痞,按之濡。』其於人參,則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見其異矣。」」我從傷寒卒病論桂林本,整理出下列瀉心湯方之比較,得出結論:若單純為痞,則不用人參。若痞演變為滿、鞕、堅,則用人參,人參都用了三兩之多。
²  吉益翁指出,人參之正味應為「苦味」,甘味非其真性。如此以來,就可以理解為何人參用來治心下痞鞭了。  

名稱
組成
用途
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
黃連黃芩瀉心湯
黃連三兩  黃芩二兩
熱病,面赤,口爛,心中痛,欲嘔,脈洪而數
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大者,主之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心下痞,而復惡寒
使用人參的瀉心湯系列
半夏瀉心湯
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若心下滿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炙)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
甘草多用一兩,即為他方]
a寒病,胸脇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其著也,則肘外痛,臂不能伸。
b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c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喉]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生薑瀉心湯
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  乾薑一兩 半夏半升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桂本傷寒卒病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