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9日星期日

默會知識與莊子天道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 「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 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 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讀《中醫人生》讀到這一段,想到早上作的cetina談的方法論的互動主義,得乎於手而應於心,強調的是從實作入手,而不是從觀念或思想入手,因此,研究者必須從互動及脈絡入手,而不是看書讀書,最後死在聖人糟魄上,糟魄,形體也,神已去。與其學形體,應該掌握到聖人的作事方法,或者直接跟聖人學習。文獻回顧,只是糟魄,重點在於如何掌握節奏,於用恰到好處(不疾不徐),才有辦法作好輪子,才有辦法滾動,應該是一次而又一次的手法、投入與鍛鍊,然後心有所得。

就像是作研究生,或者作工作一樣,先投入進去作,作個樣子,作自己想要變成的樣子,慢慢心靈就會變成那個樣子。能不能傳呢?莊子直接說無法傳,每個人都是個體,不可傳,所以也不必強求別人變成跟我一樣的樣子。所以樂乎自己的道,不疾不徐地斲自己的輪,是謂天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