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摘要] 本草問答 清 唐容川

文本出處:http://www.886tcm.org/ebook/s9250813

1.天地陰陽二氣。人性偏,取藥物偏性矯之。

2.中國嘗藥即試驗。

3.論藥性,「形色氣味」即考藥之性。
3.1西人以氣論(電子正負極);中國兼以質論(其類相從:磁引針;琥珀黏芥)。
3.2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以其「生成」為區別。

4.水為氣之母。(水經火煎而成氣,氣冷復化為水)。故知水氣一也。
4.1.南北水火陰陽之理:北方水生氣分化藥如黃耆;南方火生血分藥如肉桂。
4.2類比黃耆與三焦→黃耆為三焦油膜中藥。
4.3釋肉桂入血分→化氣入腎乃是因為芩澤引入。
4.4.入氣分與血分之辨
天:氣:厚者入氣:清竅:大蒜:目瞀溺臭
地:味:厚者入血:濁竅:海椒:口舌糜爛大便辣痛

4.5天水之陽所生:人參,黃耆,澤瀉,苡仁,百合花,旋覆花,鐘乳石,蛤蚧,麥冬天冬,龍骨,茯苓。
 地火之味所生:當歸,川芎,紅花,丹皮
4.5.1當歸以其辛溫助心火之化,功專生血。
4.5.1.1.和血:溫經湯→與川芎同功
4.5.1.2.生血:復脈湯→與當歸同功
4.5.2紅花,花性輕揚→上行外走→泄肌膚脈絡在外在上之血。
4.5.3丹皮,根性下達→主在內及泄中下焦之血
4.5.4桃仁,仁有生氣→破血生血
4.5.5.茜草,根甚長→下行之力更重,降泄行血。

4.6.心火生血賴肝木生火→溫肝即溫心 (這裡的例證蠻牽強的)
4.7 以坎水濟離火,解釋生地及阿膠生血,我覺得很扯。

5.
東方木氣:肝:青礞石、化紅皮、荔枝核
西方金氣:肺:川貝母、生石膏、桑白皮
中央土氣:脾:地黃、山藥
5.1四方皆有土氣:白朮,甘草,黃耆

6.天時之藥:夏枯草,款冬花,冬蟲夏草,麥冬,天冬,忍冬,冬青,藤蔓草,半夏。

7. 甘味兼他味:入脾兼入他藏

8.1用離中虛,解瀉火藥多具中空之形,如黃連、梔子、蓮子...
8.2黃苦之藥,皆主退火。若苦味而不黃,則又有兼性。
8.3辨甘寒與苦寒之別(氣分v.s.血分)
  • 況人身六氣,熱與火各不同。熱是氣分之熱,故清熱者,以石膏、花粉為主,以其入氣分也。火是血分,故瀉火者,必以黃連、黃芩為主,以其入血分也。但知用甘寒而廢苦寒,則能清熱,不能退火。辨藥者,當知此理。
8.4苦之極,反得水之性。
8.5間味者,即有兼氣

9.金性主收,然辛主散,相反相成,金味及得木氣,故主散。
9.1同一辛味,性異治別。
  • 紫蘇色紫入血分,味辛氣香能散血分之風寒。蘇枝四達,則散四肢。蘇梗中空有白膜,則散腹中之氣。蘇子堅實,則下行而降肺氣,以行痰。」 
9.2同物氣味厚薄之別,升降有異
  • 桂枝能散四肢,色味同于蘇枝,而桂枝較堅實,故桂枝兼能走筋骨,蘇枝則但能走肌肉耳。肉桂比枝味更厚,氣更凝聚,乃木性之極致,大辛則大溫,能益心火,為以木生火之專藥。其實是溫肝之品,肝為心之母,虛則補其母也。心肝皆司血分,故肉桂又為溫血之要藥。
9.3凡子之性皆主下降。

10.木之性散,味酸主收,因金木交合,得金之性,故酸味主收。 (理論沒有極限?)
  • 辛主升散,而辛之極者,則主溫降;酸主收斂,而酸之極者,則主涌吐。物上極則反下,物下極則反上也。
11. 味之平者,不離其本性;味之極者,必變其本性

12.酒為何升?

  • 氣本于天,故主升,酒正是氣化之品,所以饒于升。觀煮白乾酒者,用筒取氣,入天鍋底,化而為酒,蓋酒皆上升之氣水也。
12.1.白酒與米酒的清濁之分

  • 然米酒與白乾酒不同,白乾酒由筒上引而出,純是清氣,米酒釀于缸內,尚帶濁汁,故米酒味較厚,能入血分,性亦滯留,能生痰濕。白乾酒氣較厚,專行氣分,性不滯留,不生痰濕,同一升性而一清一濁,遂有浮沉之別,故審藥理者,不可不細。
12.2飴糖得味

  • 酒由醞釀自然流出,得氣之化為多,故氣盛而升。飴糖熬煮逼之使出,得氣之化少,故味盛而氣不升。蓋酒得天之氣厚而升,飴得地之味厚而補。仲景建中湯用飴糖正取其補中宮也,觀白乾酒升而不守,飴糖守而不升。米酒能升能守。

13.味降
凡升者,皆得天之氣;凡降者,皆得地之味。故味厚者,其降速;味薄者,其降緩。又合形質論之,則輕重亦有別矣。

  • 芒硝本得水氣,然得水中陰凝之性而味鹹,能軟堅下氣分之熱,以其得水之陰味而未得水中之陽氣,故降而不升,且水究屬氣分,故芒硝凝水之味,純得水之陰性而清降氣分之熱,與大黃之入血分究不同也。
  • 大黃味苦大寒,是得地火之陰味而色黃,又為火之退氣所發見,故能退火,專下血分之結,以味厚且有烈氣,味既降而氣復助之,故能速下。
  • 寒性皆下行,如白芍、射干味能降利,皆以其味苦,與大黃之降下其義一也。大黃苦性更甚,白芍苦性較輕,故白芍微降,而大黃則降之力大。

13.1.輕重與調理脾胃之別

  • 枳殼、厚朴皆木之質,木能疏土,故歸脾胃。枳殼木實,味比厚朴稍輕,故理胃氣。厚朴木皮,味比枳殼更重,故理脾氣。觀仲景用枳殼治心下滿,用厚朴治腹滿,可知枳殼、厚朴輕重之別。

13.2.醫者貴得其通

  • 陳皮兼辛香,故能上達于肺;枳殼不辛香,故不走肺;厚朴辛而其氣太沉,故不走肺。然肺氣通于大腸,厚朴行大腸之氣,則肺氣得泄。仲景治喘所以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且用藥非截然分界,故枳、橘、朴往往互為功用,醫者貴得其通

13.3血為氣之宅

  • 血為氣所宅,旋覆代赭石湯止噫氣者,正是行血以降其氣也。
13.4各降
降而沉者,味必苦,質必重
降而散者,味必辛,氣必香
降而滲利者,味必淡,氣必薄→苡仁、澤瀉、車前子
降而攻破者,味必厚,氣必烈→三稜、莪朮
  • 降而攻破者,味必厚,氣必烈,功兼破血,乃能攻積。蓋只有氣則積為痰水,不能結硬,凡結硬者,皆雜有血,然單有血而無氣以湊之,亦為死血,而不結硬,惟氣附血而凝,血合氣而聚,然後凝為堅積三稜破血中之氣,莪朮破氣中之血,故皆能破積。三稜味但苦而不辛,破血之力多而散氣之力少。莪朮兼辛味,能行氣以破血,則氣血兩行,與積聚尤為合宜,故諸方多用莪朮。薑黃氣味俱厚,故行氣行血。鬱金乃薑黃之子,而氣薄味勝,故行血之功甚于行氣。
13.5大抵氣性重且速者,直達下焦,而不能兼利上焦;氣味輕且緩者,則皆能降利上焦。

14.釋根之性多升,實之性多降,莖身之性多和,枝葉之性多散。合形色氣味,主治各異。果、實、仁、核之主收降,其大端也,亦有須合形色氣味論之,方為確當。

14.1釋根:
14.1.1升麻、葛根、黃耆
升麻通氣之孔道更大,兼有辛發之氣味,故其性純于升。
葛根色白,味微苦,故升而清火,不能補也。
黃耆色黃,氣溫,味純甘,故升而兼補。
  • 升麻,其根大于苗,則根之得氣厚,故專取其根。又其根中多孔竅,是吸引水氣以上達苗葉之孔道也,故其性主上升。氣味辛甘,又是上升之氣味,合形味論性,皆主于升,故名升麻,是為升發上行之專藥。
  • 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氣,以上達于藤蔓,故能升津液,又能升散太陽、陽明二經,取其升達藤蔓之義。葛根藤極長,而太陽之經脈亦極長,葛根引土下之水氣以達藤蔓,太陽引膀胱水中之陽氣以達經脈,其理相同,故葛根能治太陽之痙,助太陽經由膀胱水中而達其氣于外也。根色純白屬金,又能吸水氣上升,是金水相生之物,又能引津氣以治陽明之燥。葛根與升麻不同,葛根根實,故升津而不升氣;升麻根空有孔道以行氣,故升氣而不升津。
  • 黃耆亦根中虛鬆有孔道,惟升麻味不厚,故升而不補,黃耆味厚,故升而能補也。黃耆根深,長至數尺,取耆者不用鋤掘,力拔出土,以其根無旁枝也。據此則知其性直達,又其根內虛鬆,能通水氣,直引上下黃泉之水氣以上達于苗,故能升達人之元氣,以充發于上,達于表。人之元氣生于腎,出于膀胱之水中,循氣海之膜網而上達胸膈,以至于肺,充于皮毛。黃耆內虛鬆通達,象人膜網能引土下黃泉之水氣,以上貫苗葉,象人元氣由腎達肺以至表,故黃耆能升達元氣,托裏達表。
14.1.2根升者,必其氣味形色皆具升性,乃能升達。
  • 牛膝等,根既堅實,而形不空,則無升達之孔道;味既苦瀉,而氣不發,則無升發之力。且其氣味既降,而根又深入,是又引氣歸根以下達,與升麻等之上行者義正相反。
14.2.釋草木之實
14.2.1物極必返:物下極則反上,物上極則反下。草木上生果實為已極矣,故返而下行;實、核之性在于內斂,故降而兼收。
14.2.2蓋同是果實,又有皮肉、仁核之分。皮肉在外,容有升散之理;仁核在內,則專主收降,斷無升散。
  • 牽牛子車前子皆兼降利;荔枝核山楂核皆主降散;白蔻仁西砂仁味雖辛,而究在溫中以降氣;柏子仁酸棗仁功雖補,而要在潤心以降火。杏仁降氣,桃仁降血。
14.3莖身
此亦視氣味之輕重以定之也。若形既居上下之交,而氣味和平,則不升不降,一主于和。亦有偏升降者。
14.3.1皆是莖身主和,可升可降,各從其類之義
  • 藿香身、紫蘇身氣味和平,所以專主和氣。藿香味甘,則和脾胃之氣;紫蘇味辛,則和肝肺之氣。可升可降,皆以其為草之身莖故也。
  • 竹茹象周身之筋脈,則能和筋脈;松節象人身之骨節,則能和骨節;白通草象人身之膜油,故能通達膜油,上可通乳,下可通小便。
14.3.2功專於升:氣味皆輕清,故皆主升
  • 葦莖,中空而直上,且其味淡,故屬氣分,功專于升,《金匱》用以吐肺中之膿,正取直上透達之義。荷莖中空而氣味淡,從水底而上出于水,故能升達清陽之氣。蔥白中空而氣味烈,則升兼發散。
14.3.3藤蔓、木身、木皮、絲毛→各別其氣味形質,而細分之。
  • 他如木通莖亦通透,然系藤蔓,形與一莖直上者不同,且味苦泄,故主下降而通利小便。蘇木者,木之身也,色紅味鹹,象人身周身之血,故主于行血。秦皮者,木之皮也,象人身之皮,味苦兼降濕熱,故仲景用治皮膚發黃之証。棕皮絲毛如織,象人脈絡,味澀能收降,故用治吐血、衄血,以降脈絡之血血結。乳香樹身之脂,象人身之膿血,故治人身瘡膿等病。杜仲柔斂,象人筋膜,色紫黑,味純厚,故入肝腎,以強人身之筋骨。
14.4花散頭目之邪:花即賅于枝葉類也。枝葉主散,故花之性亦多主散。
14.4.1凡花多散頭目之邪,頭目居上而花居莖梢之上,氣更輕揚,故多歸頭目而散其邪也。
  • 甘菊花氣香味平,散頭目之風邪;金銀花散陽明頭目之風熱;辛夷花散腦鼻內之風寒;密蒙花散眼內之風邪。總見花在梢上,故上行頭目。
14.4.2若夫葉在四旁,則主四散,故能去周身皮肉內之風寒。
  • 竹葉能清肌肉中之熱,仲景竹葉石膏湯正取竹葉之散也;菊葉為治瘡要藥,亦因其性散去肌肉中之風邪也,豨薟葉亦然。但葉菊小而多尖椏,故主散瘡;豨薟葉大有毛,性專重在葉,專得風氣,故古有豨薟膏,主去周身之風。荷葉能散皮膚之熱;桃葉能散血分之寒熱;蘇葉能散氣分之寒熱。
  • 蓋凡草木之葉,多得風氣,故多主散,周義所謂:『風以散之也。』葉大有芒角,如八角風蒼耳葉巡骨風之類,皆葉大而有芒角,均主散風。
14.4.3凡枝多橫行,故主四散及達四肢。取橫行四達之象。
  • 紫蘇旁枝,散脅助之結氣;桂枝行四肢;桑枝桃枝槐枝皆行四肢。
14.5問曰:「藥有用根、用苗、用首、用尾、用節、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
筋、用瓤,其用不同,請詳言之。」 答曰:「此無他意,只取藥力專注處,以與病相得而已。」
14.5.1苗空則通,根實則塞;用苗者則升,用根者則降
  • 麻黃必用苗,以其苗細長中空,象人毛孔,而氣又輕揚,故能發汗,直走皮毛。
  • 麻黃根以其根堅實而味澀,故能止汗。
  • 常山用苗,取其上透膜膈以導痰上出。
  • 商陸用根,取其內透膜膈以導水下行。
14.5.2首尾之別
  • 當歸首升,主生血;尾性降,主行血。
  • 地榆,首氣味厚,行血有力;尾藥味薄,行血力輕。

14.5.3用節
  • 松節,治人之骨節。
  • 牛膝其節如膝,能利膝脛,以其形似也。
  • 藕節中通,能行水,故用以行血分之濕熱,而能清瘀血。藕在水中,節又結束極細,而其中仍能通水氣,用治淋症尤宜。淋是水竅通而不通,藕節在水中,不通而通,且色能回紫變紅,又入血分,以治淋症尤宜。

14.5.4用芽者,取其發泄
  • 本不疏利,而發,則其氣透達,疏泄水穀,以利肝氣。
  • 本不能行滯,因發為,則能疏土,而消米穀。
  • ,則能升達脾胃之氣,故仲景著蕷丸用之以補脾。
  • 赤小豆發芽,則能透達膿血,故仲景赤豆當歸散用之以排膿。
14.5.5用刺者有兩義
  • 攻破降利,用皂刺白棘刺是矣,二物銳長,故主攻破。
  • 刺不銳而鉤曲,刺不長而細軟,則不破利而和散,能息風治筋,如鉤藤刺紅毛五加皮白蒺藜之類是也。蓋勾芒為風木之神物,秉之而生鉤刺芒角,故皆能和肝木,以息風治筋也。
14.5.6用者,以皮治皮之義,故薑皮、茯苓皮、橘皮、桑皮、檳榔皮皆能治皮腫。

14.5.7用者,取其以心入心之義,故桂心以溫心氣,茯神木用以安心神,蓮子心用以清心火,竹葉心亦能清心火,是皆以心入心之義。

14.5.8其用者,或取象人之水津,如薑汁竹瀝以去痰飲,從水津治之也。或取象人身之血液,如藕汁桃膠以清瘀血,從血液治之也。

14.5.9用者,如續斷多筋,故續絕傷。秦艽肌紋左右交纏,故治左右偏風,筋脈疼痛之症。
杜仲內有筋膜,人身之骨連于筋,筋連于膜,杜仲之筋膜能伸能縮,極其堅韌,故能堅人之筋骨。竹茹象筋脈,則清脈絡之熱,以和血。橘絡栝蔞皆能治胸膈間之結氣,取橘之筋絡、蔞之膜瓤,有似人胸中之膜膈,故治之也。橘皮腹毛形圓而紅,有似人腹之象,故二物又治人大腹之氣,皆取其象也。

15因其數而知其藥所主治
15.1數字與藥性
  • 三七之葉,非三即七,其數不爽。蓋秉木之氣,故得三數,秉火之氣,故得七數。與《河圖》木火之數相合。木火之臟屬肝與心,于人身司血。三七葉青,而有紅筋,亦是木火之色,故其根能化瘀行血,只完其心火生血,肝木統血之令而已,能知三七之名義,則其性已得。
  • 三稜色白,苦溫行氣,諸書皆用以破血中之氣,以其苗葉與根,均作三楞之狀,三為木數,故能入肝之血分,色白屬氣,味苦溫,主行氣,故能破氣,為血中行氣之品。
  • 八角茴氣溫,得木之氣,八又木之數也,其能溫中者,亦是以木疏土,木邪退而土自受益,為補土溫肝之藥。今人作醬必加此料,既香且溫煦,合胃氣。
  • 六神麴配方之色,合六藥腐化,而為神麴,土能化物之義。土奇旺于四方,而四方又歸于中土,故六藥腐而為麴,功專入脾胃,消化水穀。
  • 兩頭尖系雄鼠屎,鼠性能穿牆穴,而其屎又兩頭銳利,如其寓有攻利之性,在故主攻破。此皆即其數以明其氣,而主治自然不謬。
  • 人參一藥,張景岳解為陽藥,陳修園解為陰藥。謂陽藥者,以其益氣也;謂陰藥者,以其生津也。二人異論,皆因未即人參之氣與數,而合考之耳。余友姚次梧親到遼東,見種人參者,皆于深林濕潤處種之,可知其秉水陰之氣而生。然其生也,莖必三椏,葉必五加,三五陽數也。據氣與數合論之,則知人參生于陰,而成于陽。蓋潤濕深林,陰也,一生人參,即成其為三五之數,則為陽矣。人身之氣陽也,而生于腎水之中,由陰出陽,與參之生于陰,而成為陽者,蓋無以異,故參為化津補氣之聖藥。蓋即其數知其氣,而人參之本性乃見。至于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微苦生津,微溫益氣,其說猶淺。
16.動物與植物
16.1動與攻利
草木,植物也;昆蟲,動物也。動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動之性,本能行而又具攻性,則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但動物皆血肉之品,入血分者多,故以下諸藥皆主攻血。惟鱉甲、山甲得金水之性者,尚能兼攻氣分耳。
  • 鱉甲攻破肝氣,去癥瘕。
  • 穿山甲性能穿山,從地中出,故能攻瘡膿使之破,又能攻堅積使之散。
  • 水蛭銳而善入,又能吮血,故主攻血積。
  • 飛而食血,故主行上下之血。
16.2金石性本鎮靜,故凡安魂魄,定精神,填塞鎮降,又以金石為要
  • 金箔能鎮心神,心神浮動賴肺氣以收止之,故《內經》言肺為相傳之官,以輔相其心君也。
  • 黃金本肺金之氣,以鎮靜其心神,與相傳之鎮撫其君無以異也。
  • 朱砂之鎮補心神,則直歸于心,以填補之。
  • 龍骨亦重能潛陽氣,故亦能鎮心神。
  • 能定驚,小兒驚風、孕婦胎動多用之,乃是以肺金平肝木,以重鎮制浮動也。
  • 赤石脂禹餘糧,石中之土,又具澀性,故以之填澀腸胃。
  • 乃石中之液,色赤象血,故能入血分,性能溶鑄堅凝,能故能續接筋骨,為跌打接骨之藥。自然銅有火血自熔,入血分熔鑄接骨。
16.3禽獸血肉之補益
  • 豬肉性平,則以為常食,而油潤之功專于滋燥。牛肉性溫,則能補脾胃。得金水之性,則肉能性滋肺。得木火之性,則肉能溫肝。羊肉膻而溫肝。羊肝尤能入肝,以散結氣。豬肝亦然,性比羊肝更平,蓋豬為水畜,以水生木,故能治目疾。豬腎入腎,脊髓入髓,皆是各從其類。
  • 之油網,象人身之油網,而其上之胰子油,更屬潤油,且歸油膜,用為引導,治油膜中之疾,并治膈食腸枯之病。仲景豬膏髮煎,治燥屎,即此意也。豬膚是豬項皮,仲景以之治咽痛,亦取其引歸于項之義。
  • 獸之靈異無如鹿,其宿以頭顧尾,能通督脈。督者,腎脈坎中一陽之主脈也。鹿生北方,得坎中一陽之氣,故其督脈旺,而脊與腦髓極足,是以上發而生角,每年一換,初生則為鹿茸,茸之精氣極足,為補髓、強精、壯陽、益血之聖藥。但其性上行,凡是血逆火逆者,不宜用,惟血虛火弱、陽不舉、氣不上者,乃為合宜。鹿胎則渾然元氣,歸下焦,而不上行,為種子益腎補胞宮之妙藥。
  • 之性伏,而其精在板,能通任脈。任為離中之陰,以下交于督,合為既濟之象,故龜板益陰以滋心腎,與鹿茸確是對子。虎骨有猛力,故強筋壯骨,虎嘯風生,風從虎,故虎骨為治中風風痛之藥。
17炮製
  • 毒因毒用,一生一炮,有一定之理。
  • 大抵性平之藥不可太制,以竭其力;性猛峻有毒者,非制不堪用。且有制得其宜而功益妙者,是在善于審量也。
18駁引經藥的之不足,合臟腑氣化經脈之說而完備之。
  • 蓋本于天地之六氣,而生人身之臟腑,有臟腑然後生經脈,即有氣化往來出入于其間,不得單于經脈論之。果能將臟腑氣化經脈合而論之,以求藥性之主治,則得仲景分經用藥之妙,豈守引經報使之淺說哉?有如葛根,仲景用治太陽痙病,而後人以為陽明引經,皆未深考耳。
19論六氣
火者,地氣也;熱者,天氣也;寒者,天氣也;濕者,地氣也;風者,陰陽相應之氣也;燥者,陰陽消耗之氣也。
19.1治風先治血。
19.2膀胱主寒水,內含坎陽,陽氣升則水化而下,無寒氣矣。凡去寒必兼利水,以寒即水之氣,去水即是去寒。
19.3水火化合為溼論
  • 金木水火各居四方,而土屬中央。中者,四方之所交;央者,陰陽之所會。夫五行名為,是就其形論;六氣名為,是就其氣論。氣之所以濕,亦只是水火木金交姤而成,未有腐質,金含水潤,故皆能生土生濕。
19.4燥與濕對,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
19.5火熱不可辨
  • 有如夏月天氣亢陽,烈日當空,揮汗淋漓,此為,乃天之陽也。有如燔柴炙炭,勢若燎原,此為,乃地之陽也。少陰心腎,系人之坎離,雖心屬于火,亦如天之有日,積陽而成,非若麗木則明之火,故少陰不名為火,而名熱氣者,從其本于天之陽名之也。
19.5.1瘀而熱。
  • 夫氣屬陽,血屬陰,瘀血阻氣則陽不入陰,亦蒸熱汗出,宜破其血,使氣得入于血中則不壅熱,桃仁、丹皮為主。仲景蟅蟲丸、溫經湯,皆主破血以通氣,氣通則熱不蒸,此為治熱之變法。
19.5.2瘡尖膿起於氣蒸血,故清氣分熱
  • 諸瘡尖起作膿,每每發熱,乃是氣來蒸血,氣盛則血隨氣化而成膿。如不發熱,則氣不盛,難于蒸膿,宜黃耆桂附以補氣,助其發熱而血乃化,痘証亦然。觀此則知熱屬氣分,與火之屬血分者不同,故藕汁、梨汁、萊菔汁、西瓜、珍珠、水晶石、元精石、寒水石皆得水氣以清熱
20七情內生之疾
20.1血氣論→歸為血氣痰鬱
 
21.頭髮看人身生理學 
  • 問曰:「髮名血餘,今拔其髮,根下微有白水而無血,何也?」
  • 答曰:「此理最微,知髮之生化即知血之原委矣。人身之血由後天飲食之汁入心化赤,循衝任下入胞宮,與先天腎水相交,于是化而為精,由腎系入背脊,循行而上入腦,遂化為髓,以生骨,故人死皮肉化而骨不腐。蓋皮肉或單秉氣而生,則遇陰則化,或單秉血而生,則遇陽即化。惟骨由精髓而生,兼秉氣血之全,故不腐化,所以補骨必補髓,而補髓又在補精。
  • 腦髓中有風有熱,則用羚羊、犀角、吳萸、薄荷、荊芥、天麻、黃柏、青蒿、蒼耳子以治之,從厥陰肝脈由血分而上腦,此則腦髓之治法。
  • 總見毛髮者,血隨氣化之物也,故髮名血餘,以其秉血而生也。拔其髮根,下只有白水,水者氣也,是氣化其血之驗也。 
22.痰是氣不化,鬱是血不和。
  • 觀鬱金之治鬱,即知鬱者,氣聚于血中也。癥瘕血痛必用香附、荔核、檳榔、茴香、橘核純是入血分以散氣。莪朮尤能破血中之氣,故積聚通用之。若三稜色白入氣分,則破積之用不如莪朮。凡積皆是血中氣滯,故行氣用沉香、檳榔;而行血兼用當歸、川芎;血結則為寒,肉桂、艾葉以溫之;氣結則為火,黃連、黃芩以清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