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蘭 2018【投書】從多元到「特殊」:新時代臺灣教育場域的實踐與解放(上)。獨立評論@天下。3月30日。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739。連結時間:2022年12月23日
林文蘭在天下獨立評論投稿的文章,指出了在教育改革的歷程、困境與回應。曾被寄予厚望的多元入學方案,難逃「智識至上主義」,也就是「以學科成績和在校表現作為評量依據,就是把學測和指考分數當作篩選工具」。因而「難以超越學科成就的視角,也無法廣納特殊才能、不同經歷或多元表現的學習主體,讓他們有機會進入高等教育大門。」政府提出了兩個方案回應上述困境,分別是「拔尖」的特殊選才與「救溺」的扶弱方案。拔尖的問題在於如何大學端如何回應學生適性發展的問題;救溺的方式則需考慮資源分配與標籤化問題。台灣社會現實的發展,除了過往社會學的二元對立式思考外,展現了「主體化過程」(人們如何自我打造成為教育主體)的特殊性,值得人們關注留意。文蘭說:「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主張教育乃是在製造主體,在教育場域中,我們必須關注差異的建構歷程,進而促成社會改革的契機。我認為教育既可以產生知識的啟蒙,也可以打造文化的傳承,更可以帶來自由和解放。」並且以史丹佛的校訓“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願自由之風永遠吹拂。)作為她的箴言收尾文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