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星期日

[摘要與筆記] GRB 高等教育的階級不平等:入學管道及其影響

 GRB 高等教育的階級不平等:入學管道及其影響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1902680

計畫主持人:蘇國賢計畫參與人員:學士級-專任助理:吳佳臻

 

本計畫發現階級對於入學機會及大學學習成效沒有顯著影響,但個人申請對於文化資本較高的家庭,在進入較好的大學的競爭中較為有利。本研究也同時檢驗入學管道與階級背景對於學習成效的主觀評估的影響,發現以個人申請入學進入一般大學的同學表現較好。研究成果除了有助於回答高教擴張與不平等之間的關係,也可為近年來國內高教政策的爭議提出兼具實證及理論基礎的論述。

 

王秀槐(2014)同樣運用高教資料庫,進一步檢視入學管道與學校類型的關係,他們的研究發現,整體來看,推薦申請入學者與經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家庭背景並沒有顯著差異,但他們進一步分析不同學校類型發現,在一般公、私立大學中,經由推薦申請入學者家庭社經地位明顯高於分發入學者,但在私立技術學院中,入學管道與學生家庭背景並無顯著關聯。大陸近年來的高教急速擴張,一方面增加一般人的入學機會,但未必能降低教育不平等。除了透過高考入學之外,近年來大陸的大學也開始採用多元入學管道來選擇優秀人才,例如北京大學大的獨立招生入學,採用面試、審查及推薦的方式來篩選學生,Liuetal.(2014)等人的研究指出,透過獨招入學的學生,在社經地位背景上明顯的高於高考生,造成另一種新的不平等。

 

由於在入大學前,不同階級對於子女的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的投資原本就有很大的差異,若每位學生依照現有的能力及興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則高等教育僅會重製階級的不平等,無法消除家庭背景影響。換句話說,若多元入學可以使原本無法僅以學測成績來競爭的學生進入較好的學校就讀,則這些學業能力"相對"沒有那麼好的同學,在較好的大學中可以得到更大的拉抬,使其能力進步更多,才能有效拉近階級所造成的差異。(P.7)

 

近來Brand與謝宇(BrandandXie2010)的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他們利用NationalLongitudinalSurveyofYouthWisconsinLongitudinalStudy的資料,並使用counterfactual的研究設計指出,最能從大學教育獲益的,並非能力最強,最有機會上大學的人。比較沒有機會上大學的人,若有機會能接受大學教育,反而能產生最大的學習效益。其研究的延伸意涵是,大學擴張對於原本無法上大學的中、下階層的效益,可能要大於原本就會上大學的中、上階層子弟。(p.8)

 

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初步分析發現,家庭的階級背景對於採用何種入學管道並沒有特別的影響,但控制其他條件不變,父親教育程度愈高,也就是文化資本較高的家庭,明顯地有較高的機率透過申請入學進入一般的大學,但父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對於進入科技大學沒有明顯的偏好或優勢。本研究也發現,透過申請入學進入一般大學的同學,在一般大學中的表現較好,但在科技大學中也沒有明顯的差異。

 

同樣的,大學端因為偏好文化資本較高的學生,所以在甄選的過程中無意中使得文化資本高的家庭較具升學優勢。反之,文化資本較差的家庭,對個人申請較沒有把握,因此不是較少運用這樣的管道來入學,就是在申請入學的競爭中處於較不利的地位,進而透過這個管道入學的相對機率較低的現象。本研究初步發現印證了我們假設,多元入學為文化資本較高的家庭開啟了更多的管道進入更好的大學。

 

本研究的發現指出,在科技大學的競爭中,入學方式的偏好並沒有階級背景的差異,各種階級背景的家庭都有機會透過多元入學來參加升學競賽,不過在一般大學的入學競賽中,高文化資本的家庭特別偏好申請入學的管道,且透過這些管道進入一般大學者的表現也較好。這個結果顯示高教擴張與多元入學,一方面降低了整體升學機率的競爭,另一方面卻強化進入「好」大學的競爭,且文化資本較高的家庭在這個競賽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由於台灣的文化資本與階級界線並非高度重疊,所以這些競爭並未以明顯的階級競爭的方式呈現,由於人人有大學可讀,且看似表面公平的入學管道並沒有明顯違反公平的原則,反而隱藏了優勢文化階級的升學優勢,削弱了中產階級及農工階級對優勢文化階級的威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