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星期日

[摘要與筆記] GRB 特殊選才招生成效分析:選才標準、學習適應、與大學體制相關性之探究

 

閱讀GRB

特殊選才招生成效分析:選才標準、學習適應、與大學體制相關性之探究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527022

計畫主持人: 彭心儀

計畫參與人員: 講師級-兼任助理:林佩錡

其他-兼任助理:鄺敏芝

其他-兼任助理:江姮臻

其他-兼任助理:黃勤雯

 

本計畫以國內一所綜合型大學(以下簡稱T大)為研究場域,分析其因應多元化招生而建構之「人才導向」三軌培育模式,探討學生在此三軌培育模式中的學習脈絡。本研究將以T大特殊選才管道近四年間(20152018年)入學的19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跨個案分析,歸納研究參與者於三軌培育模式中,在「學習適應」、「科系興趣」、「專才提升」與「人際關係」四面向的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多元化招生是達到多元化校園的第一步,學生入學後的育才模式,更是多元化校園的關鍵。學習是研究參與者主要成就感與挫折感來源,而有學習引導制度或資源的自由與彈性學習模式受到肯定。各校提供的「學習」選擇權利、內容設計、評量方式與輔導機制,須跳脫既有學科評量的本位思考,因應不同類型學生的背景,方能滿足其獨特的「學習」需求,延續其專才獨特性或進行學習遷移。此一「選才驅動育才改變」模式,成敗關鍵在於強化選才標準與育才評量的延續性,提供學習與輔導模式的彈性、個別化,讓特殊人才得以在大學校系中繼續其專才或跨域學習;同時,大學端應持續追蹤其學習與適應狀況,定期凝聚選才與育才共識。

 

提問:若不以智育成績評量考生,大學端在新創管道招生過程中,還應考慮哪些關鍵選才標準?多元化招生,是達成多元化校園組成的第一步,學生入學後的多元化培育,更為關鍵。當這些以特殊專才、表現、社經背景或學習經歷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大學是否已規劃多元培育方案,以人才導向的思維協助其學習?目前僅為少數的特殊選才生入學後,是否衍生身分標籤化問題,是否能適應現行大學偏重智育學習的評量模式?其生活適應狀況如何?是否能在大學延續其專才與表現、或跨域發展的可能性?以招生驅動的育才模式,是否可能影響大學的學習生態?是否可能成為大學培育未來人才機制?

 

本計畫以國內一所綜合型大學(以下簡稱 T 大)為研究場域,分析其因應多元管道 招生而建構之「人才導向」三軌培育制度,其大一均為不分系,大二以後可選擇第一軌 「學系」學習(分流科系),第二軌「學系模組化」的學習(客製化學習),以及第三軌 打破學系模組化概念的「個別化」學習模式(實驗教育方案),藉此建立以人才導向的 育才模式。因特殊選才管道入學生是 T 大唯一經歷此三軌培育模式的族群,且過去並無 以招收特殊選才學生在不同培育模式的學習脈絡為討論變項,故本研究以 2015 年至 2019 年間 T 大特殊選才管道入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下簡稱「特才生」)。(p.1)

 

選才條件之分類:若以各校系招生簡章所列之「選才條件」而言,則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別,分別是「學科才能」、「術科才能」、「特殊優良行為」及「逆境向上特質」。學科才能指具有單一學科能力天賦,如:數學科、物理科、化學科、英文科等學科目有傑出的表現;術科才能如美術、音樂、體育等方面需要透過長期練習養成的天賦才能。除了招收學科與術科出色表現的學生,該管道亦特別強調特殊優良行為,如具創新能力、領導才能、社會公益楷模等;而逆境向上且具強烈學習熱忱特質之學生,注重其求學歷程相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積極進取並努力學習的特質,亦為此管道招收之重點學生。儘管大多學校多以招收學科或術科專才為主要目的,仍有少數學校廣招上述四類學生。(p.4)

 

(分流不分流的兩類型)以各校系規劃之特殊選才的「招生主體」與「入學後學習模式」而言,可分為「學系組」、「學程」、及「校招生(全校不分系)」等三類。「學系組」或「學程」招收符合其專業能力的學生,「校招生(全校不分系)」模式則是突破現有學系組課程設計規範,甄選具備特殊傑出專長能力的學生入學,以不分系、跨域或實作取向的全新學習體制,鼓勵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計畫,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百川學位學程,學生入學後不必分流到學系,而是以學程方式完成學士課程;另有校系採取融合校招生與分流機制,學生在經過大一不分系探索後,於大二分流學系、班、組,亦可選擇不分流,並於畢業證書上註記專長,如國立清華大學的清華學院學士班與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p.6)

 

在特殊選才學生入學後對「大學體制」的衝擊方面,曾正宜與謝小芩(2019從辯 證認識觀的微觀視角解析學校內各主體內(如:學校、各學系、學生等)與主體間所面 臨的矛盾及其辯證型態,發現招生方式的改變會觸發學校「學術至上」的傳統及學生多 元化學習需求的衝突,更引起各主體間的系統性矛盾,有賴對話與整合及更多實證研究 確立大學體制質變的軌跡。林文蘭(2021提出特殊選才管道入學生的特殊稟賦,將可 能鬆動已僵固化的大學科系結構,各校應提供以學生為主體量身訂做的跨領域學習或客 製化學習,強化學習輔導與專才培訓,使其適性發展。

 

在分析特殊選才「學習成效」時,一些研究以問卷與訪談、輔以學業成績表現等多質量並重方式,試圖歸納其在既有大學科系結構中的學習與適應表現。ChuChiu2019)將55位特殊選才學生分為「學科才能」、「術科才能」與「特殊優良行為」等三類,以問卷與訪談方式,分析其學業表現與學習經驗,發現「學科才能」學生的學業成績最高,「術科才能」學生的學業成績較低,「特殊優良行為」學生的學習表現有逐漸進步的趨勢,成績僅次於學科才能學生。就「適應狀況」而言,「學科才能」學生的學習態度較低,「術科才能」學生展現較佳的毅力與學習態度,但在特殊專才與科系興趣遠低於其他兩組學生;「特殊優良行為」學生的情緒智商較低、學習困難較高,顯示其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但不影響其學習表現與適應。

 

祝若穎等人(2020)延續上述成果,以107學年度39位時為大二至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與訪談,瞭解其人際互動能力、系所適應感、學校環境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雖然整體特才生的學業成績明顯低於一般生,卻發現其更願意在大一、大二期間投入更多學習時間,於上大學動機(探索知識學問、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自我探索與實現)高於一般生且具顯著差異,可能與該校特殊選才招生時,特別重視學生書面資料中所呈現的學習動機相關。而且,若其專才能與學校既有的科系資源結合,較易獲得相對應的資源管道協助同學的學習連結,在學校有較順利的發展。大部分特殊選才學生的成就感,源自課堂內的實質收穫與進步與跨跨越原文書障礙,參加與專才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課外活動經驗,亦有助於專才提升。(p.6-7)

 

T大在臺灣推動多元入學多年,為促進校園多元化、扶助弱勢群體、鼓勵適性發展等招生目標,積極革新大學部選才與育才方式,也已累積豐富的創新經驗;T大特殊選才由2015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不同於他校只侷限於招收特殊才能,其特殊招生對象更擴及具有各種特殊專長、特殊優良行為或自學者;為了促成多元學生的適性發展,解決校內無法完全對應部分學生專長的困難,於2016年創立打破學系疆界的「客製化學習」,但依然以課堂內的評量方式為主;2018年以「客製化學習」的經驗,設立大學實驗教育雛型之「實驗教育方案」,讓學生能自主選擇指導教授、業師組成個人專屬的學習輔導小組,自行組合校內外將近100學分的課程,提出未來三年的課程規劃與畢業專題,課堂之外的海外學習也能取得學分(祝若穎、彭心儀、焦傳金、林世昌,2020)。

 

本研究因聚焦於特殊選才入學之學生在選擇其適性學習方式的比較,相較於大學一年級就進入單一科系、按照原定科系制度就讀的學生,此研究針對透過特殊選才進入T大大一不分系學士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除第六屆仍就讀大一不分系外之學生,其餘五屆共有145名,其中116名選擇分流至單一科系、2名選擇申請客製化學程、27名選擇申請實驗教育方案。

 

扎根理論下的量化思維模式誤導致的研究者思維再製問題。(用學生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理解學生的話中所意謂的深層邏輯與感覺問題)

 

二、科系興趣:「自由探索」是一把雙面刃

針對學生對學系的滿意度,分析發現無論是分流學系、「客製化學習」或「實驗教育方案」,學生皆對不分系所提供的「自由探索」機會給予高度肯定。然而,目前「缺乏引導」的「自由探索」卻讓學生感受到混亂、無所適從等負面情緒。由此可知,「自由探索」的機會雖可貴,但必須有完整的配套(如輔導)或制度。

 

第二年分流學系或「客製化學習」的學生,因與期待無落差因此滿意度高,但「實驗教育方案」學生卻大多認為該方案與申請前的期待有落差,其原因大致上為「發展課外學習的資源」的缺乏,並對校內「學習型態」與「評量方式」的不認同。細觀這三項因素,由於「實驗教育方案」為最開放與彈性的學習方案,所需個別化學習之人力與資源較多,因此投入「實驗教育方案」的學生對於「資源」的期待反差最高;其次為對課堂中仍以理論為重的「學習型態」、以及單以考試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方式」皆有不滿

 

,案例學校所提供特殊選才學生分流的三種選項,無論是按部就班、享有彈性還是尋求自由,皆各自符合了其對學習最關鍵的需求,也因此即使「實驗教育方案」學生對於學校所能提供之學習資源滿意度較低,亦認同此項創新學習制度的建立,讓其感受到學校對特殊選才學生學習需求的重視

 

四、人際關係:特殊選才印記下的同儕與師生關係

人際關係為大學適應重要的因素,對創新管道入學的學生們是否能被其他管道入學的同儕、或甚至習以針對三大管道學生設計教學的教師們所接納,亦是探究的重點。結果發現,無論分流選擇,其他管道學生對特殊選才管道的好奇,是全體特殊選才學生共同的經驗。不過,由入學管道、系級、學號不同而引發的好奇,雖有時會帶來崇拜或歧視的態度,亦時有分流後較難融入新團體的問題,但隨著相處時間增加,同儕關係終回歸一般狀況。就師生關係而言,校內師長大多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唯「客製化學習」與「實驗教育方案」學生偶有因所選擇之學習制度不同或學生個人表現,獲得特別的注意

 

陸、對現行制度的反思與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發現,透過特殊選才管道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學生,具有其獨特的學習特質,其最重要的大學適應關鍵仍在「學習」上,與非創新入學管道的學生無異。各校提供的「學習」選擇權利、內容設計、評量方式與輔導機制,須跳脫既有學科評量的本位思考,因應不同類型學生的背景,方能滿足其獨特的「學習」需求,延續其專才獨特性或進行學習遷移,並依此提供下述建議。

Q:特殊之特殊性,如何回應「公平性」的質疑?

 

T大三軌學生的學習、生活適應、專才提升與人際關係成果上,可觀察到有別於以往學科至上、階級再製的新自由主義教育結果,讓多元選才模式、多元課程組合模式(大一不分系、院學士班、客製化學習、實驗教育等方案),讓更多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能夠進入T大就讀,亦使T大在有形的校園與無形的課程學習、輔導方案上,呈現多元發展的樣貌,此一「選才驅動育才改變」的模式,關鍵在於強化選才標準與育才模式的連結,提供育才與輔導模式的彈性、個別化,讓特殊人才得以在大學校系中繼續其專才或跨域學習;同時,大學端應持續追蹤其學習與適應狀況,定期凝聚選才與育才共識。

Q:照其人數思考來看,大抵五分之一的學生,能夠觸發大學進行制度相關的因應與調整。但是,「選才驅動育才改變」的模式之說法之困境在於,驅動的力道有多大?是否有影響方向?那些面向是無法改變的,如何從學校整體制度來思考,甚至進一步探討教育的本質,對「常態教育」作出反省。我覺得都還是可以努力思考的方向。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北部一所綜合大學中,以特殊選才管道進入大一不分系學生,雖然上述學生人數低於該校每屆新生人數3%,但其特殊的學習經歷與學習需求,觸發T大的育才模式調整。然而,其他大學與T大的選才與育才理念與作法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結果無法完整適用於其他大學之脈絡。在研究方法上,相較於一般管道入學生,特殊選才學生的學習經歷不同,特質鮮明,研究者必須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同理學生的觀點,方能獲得問卷或訪談無法察覺、或學生不願言明的資訊,方能正確解讀數據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涵;未來相關研究可持續特才生的深度訪談、與提供校內外活動、競賽、論文發表等延續其專才之表現,亦可加上教師與選才審查委員的觀點,深入探討不同選才與育才模式下的實際經驗,進而可提供多元管道規劃之務實建議。

 

進一步待閱讀文獻

祝若穎、彭心儀、焦傳金、林世昌(2020)。臺灣校務研究與招生策略之發展與應用-國立清華大學,載於廖慶榮、何希慧、林靜慧(主編),臺灣校務研究之招生策略(頁 58-85)。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曾正宜、謝小芩(2019)。多元入學方案的系統性矛盾與統合:以辯證認識觀解析 T大經驗。教育研究集刊,65(2)77-116

 

彭心儀、陳榮順、黃怡芳(2018)。「多元、彈性與翻轉」-建構多元、適性揚才的大學環境:以國立清華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13-117

 

顏聖紘(2018)。「特殊選才」拯救專才學生?或只是瀕臨崩壞的制度?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3076186

Chu, J. Y., Chiu, S. Y. (2019). How to be interdisciplinary? An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ents with diversity experien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 Psychology, 42(4), 65-98.

 

彭心儀、林佩錡(2021)。大學質變的軌跡:「人才導向」的大學選才、育才創新模式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稿件審查中。(109-2410H-007-083

 

呂秀蓮、彭心儀(2021)。素養教育的推動:論大學選才策略與教師素養課程設計能力兩大關鍵。臺灣教育研究期刊,2(3)17-26

 

研討會論文

彭心儀、林佩錡、焦傳金(202011 )。大學體制質變的軌跡:人才導向的選才、育才創新模式分析。2020教育創 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新竹市。(109-2410H-007-083

林佩錡、彭心儀(202111月)。體制 內的先行者:傳統高教機構的實驗教育。2021第五屆實驗教育國際研討會,國 立政治大學,台北市。(109-2410H007-08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