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

Bosma, U. (2022). The Making of a Periphery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1), 51-55.

重新審視邊陲的創造

由劍橋大學出版社線上出版: 2021 年 11 月 8 日

Ulbe Bosma
書目資訊: Bosma , U. (2022)。重新審視邊陲的形成。國際亞洲研究雜誌,19(1), 51-55。


筆記

資料來源:Bosma, U. (2022). The Making of a Periphery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1), 51-55.

 

筆記

1.      批判《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對於東南亞國家的理解過於同質化。

2.      小農經濟是克服殖民主義以及依賴性的侍從關係的手段。(但未成功)

3.      種植園經濟是再生產世界體系階序的手段(不能脫離被支配關係),印尼與馬來西亞以國家之力培育種植園制度,力求非殖民化,但從未「非殖民化」成功。

4.      經濟贊助與債務關係,是東南亞持續為契約工人輸出國的原因(歷史上的奴隸制,被後來的債務制度掩蓋,並且持續再生產著)

5.      在整個東南亞島嶼地區,最有效、最便宜的招募勞動力的方式是透過現有的侍-從網絡

6.      我認為我的書令人信服地表明,邊陲化和殖民主義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這兩個詞不應該互換使用

7.      我們應試著拆解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是什麼,為何存在,發揮什麼效用

8.      移民(的機會)反而延續了東南亞國家人民的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

9.      勞動力輸出與移工暴力對待的現實。

10.  我們應重新思考「重新思考殖民主義的地理以及種植園在經濟邊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關於加勒比海地區、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融入全球經濟的書籍已經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將東南亞島嶼或東南亞海洋視為一個宏觀區域。對於加勒比海國家來說,人們已經充分討論了種植園經濟的遺產如何包括更大的經濟成長和大規模失業。相反,人們很少關注東南亞島嶼社會如何轉變為廉價商品的提供者以及這如何影響其長期發展前景的問題。考慮到與加勒比海社會經濟軌蹟的一些驚人相似之處,這種沉默更加引人注目。如今,數百萬人移民是東南亞島嶼的命運,加勒比海地區也是如此。為了打破沉默並引發進一步的討論,我寫了《邊陲地區的形成:東南亞島嶼如何成為大規模出口國》 。在閱讀了本雜誌上一期阿吉拉爾博士對這本書的評論後,我覺得有必要強調一下我關於東南亞島嶼在全球經濟中邊陲一體化的論點的一些要點。我感謝《國際亞洲研究期刊》的編輯們給我這樣的機會。

毫無疑問,那些在全球經濟中扮演從屬角色、生產廉價商品的國家,其發展潛力受到嚴重限制,大規模的移民最終導致了今天試圖擺脫貧困的大規模國際移民。這種情況發生在東南亞島嶼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等。正如出生於聖露西亞的諾貝爾獎得主阿瑟·W·劉易斯所指出的那樣,這些邊陲經濟體中即使是高生產力部門工資也低的原因可以解釋為「無限的勞動力供應」的存在。註腳2有趣的是,他的診斷並非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正如他自己解釋的那樣, 1952 年他在曼谷街頭漫步時。很可能,他看到了熙熙攘攘的街頭生活,卻幾乎掩蓋了大規模的就業不足。引用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本人回憶他的靈光一現的時刻是恰當的:

勞動力供應」將壓低工資,在第一種情況下生產廉價咖啡,在第二種情況下生產高利潤。其結果是形成二元(國家或世界)經濟,其中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廉價勞動力儲備。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最終源自於人口壓力,因此這是人口週期的一個階段。註腳3

1954 年,也就是 65 年前,路易斯關於「無限供應」的出版物受到了「掌聲和憤怒的呼聲」。也許,今天他會招致更多的批評,因為從新古典主義的角度來看,他關於「勞動力無限供給」的論點是異端,因為它拒絕了勞動市場將走向均衡的假設。然而,他的二元經濟和邊陲化理論屬於經濟領域。路易斯留下了持久的遺產,啟發了杰弗裡·威廉姆森等著名經濟歷史學家,並且與本次討論相關,也啟發了我的書,正如書名中的“邊陲”一詞所示。註腳4

劉易斯提出的一個關鍵點是關於人口統計,另一個是關於種植園經濟的持久負面影響。勞動力充足的概念既是人口學的一個衍生概念,也是一個相對概念,因為在農村社會中,它總是與土地的可用性有關。在技術發展緩慢的情況下,勞動力和土地才是真正重要的兩個生產要素。我以發展經濟學中的這些非常經典的空間為起點,重新審視根據宏觀區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角色將世界劃分為宏觀區域的理論。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分析是最著名的,但達龍·阿西莫格利應用了同樣廣泛的、甚至可以說是同質化的方法。在他們的暢銷書《國家為何失敗》 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使用與調節經濟生活的制度有關的單一理論從歷史角度解釋了全球分歧。註腳5我體認並欣賞歷史性在他們的經濟分析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然而,統一理論不可避免的缺點是,這些理論使我們對長期歷史變遷的複雜多元過程的理解變得同質化。

東南亞島嶼呈現多種人口模式,與加勒比海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史上商品生產的勞動制度高度多樣化從奴隸制到華人莊園再到廣泛的外資種植園集團,但也有重要的部門。獨立的小農生產。儘管沒有人會否認殖民列強旨在將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發展為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商品生產國,但它仍然允許在殖民政權以及生產、勞動力招募和移民的具體情況方面存在重大的次區域差異。在這方面,呂宋島、米沙鄢群島部分地區、馬來半島西部和爪哇地區擁有大型農業莊園和礦山,與西加里曼丹省或呂宋島東部省份相比,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這些省份的小農經濟作物產量為橡膠、椰乾和蕉麻占主導地位。

我認為,就當地居民的利益而言,東南亞島嶼的種植園經濟表現比小農出口生產更差。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觀點,但它是一個合理的觀點,不難找到證據。種植園以依賴廉價勞動力而聞名。這並不奇怪,因為它們通常必須主要依靠價格在全球市場上競爭。對於加勒比海地區,我們非常清楚這些勞動力來自哪裡:數百萬非洲人被綁架、奴役並被運送到大西洋彼岸,為歐洲和美洲生產糖、菸草和其他作物。在馬來西亞,種植園和礦場大規模進口中國和印度勞動力。但是,對於菲律賓和印尼來說,人口的自然增長保證了充足的勞動力供應,正如我的書所充分證明的那樣。

19 世紀初爪哇、呂宋島和米沙鄢群島部分地區相對成功的天花疫苗接種導致了該地區特有的人口成長。德貝沃斯認為,菲律賓的天花疫苗接種情況與爪哇島相比較差,但我的觀點是,西班牙在呂宋島和米沙鄢群島的控制相對嚴格,但結果與爪哇島的情況相當。註腳6疫苗導致人口早熟,每年增加超過 1.5%。加上製造業停滯和農業生產力下降,這為發展中的種植園經濟體創造了充足的勞動力供應。我有點驚訝地發現阿吉拉爾博士沒有向讀者指出我的觀點並非完全沒有爭議。

然而,高人口密度本身並不能解釋種植園系統的興起。我在書中得出結論,當地現有的依附關係總是促進了種植園的招募。我們在爪哇看到,1830年引入並從1860年代起逐漸淘汰的強制種植制度在創造強大的爪哇糖業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項制度主要基於當地貴族的合作。 1860 年代種植制度被淘汰後,鄉村精英透過充當勞動力招募者並強迫村民將土地出租給種植園來支持種植園經濟。他們分享了每個工人和他們設法為殖民地種植園經濟提供的每一塊土地的利潤。

東南亞的許多種植園經濟都是基於當地的勞動力招募體系,往往包含對贊助者的依賴。例如,這些人可能是甘蔗切割工的勞工團伙的頭目,或是內格羅斯省的哈森德羅斯人,或是爪哇島的富裕農民。對生產者來說,這種依賴比奴隸製或契約制等強制制度要有效得多。這些依賴性還可以維持大量的遷移系統。在爪哇、呂宋島和米沙鄢群島,我們看到十九世紀貧困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向產糖地區。我重建了這些流量的大小,並且可以在線獲取數據( Bosma 參考Bosma2017 )。

在東南亞島嶼中,爪哇、呂宋島和米沙鄢群島的部分地區在人口密度和日益增加的勞動力供應方面表現突出。對於東南亞島嶼的大部分廣闊空間來說,勞動力招募需要大量投資。在這個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區,奴隸制是勞動力招募的主要模式,可能持續到十九世紀中葉。在這裡,我同意詹姆斯·弗朗西斯·沃倫的觀點,他認為奴隸制和奴隸掠奪的持續存在並不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而是融入全球經濟的結果。註腳7同時,開採錫、黃金或鑽石、種植甘比爾、胡椒、鳳梨和碾磨甘蔗的中國工人自治單位「公司」發展了自己的勞動力招募系統。在十九世紀的過程中,中國的移民制度發展成為大規模販運中國工人的過程。英國和荷蘭殖民當局都試圖透過契約勞工合約來規範和鼓勵這些以歐洲和美國資本驅動的種植園和礦場的流動。

儘管東南亞島嶼勞動力充足的農村社會的依附制度既不包括奴隸制,也不包括契約勞工,但我們看到以奴隸為基礎的商品生產仍在繼續,荷屬印度群島和英屬馬來亞殖民政府引入了契約勞工合約。在這些地區人口較少的地區。此時,尼布爾-多馬爾的論點出現了,它假設土地豐富且勞動力稀缺的經濟體傾向於超經濟脅迫,無論是奴隸制、農奴制還是契約制。然而,我也認為,在為種植園和礦場帶來勞動力方面,契約勞動合約的效率遠不如由侍-從關係所組成的非正式網絡有效,而這種關係往往以債役為基礎。在整個東南亞島嶼地區,最有效、最便宜的招募勞動力的方式是透過現有的侍-從網絡。有人可能不同意這一點,但這就是我要表達的觀點。

儘管東南亞島嶼的大部分地區在二十世紀之交開始涉足出口商品生產,但外資種植園或礦山遠非主導的生產方式。事實上,該地區在人口密度、勞工制度和殖民列強的滲透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我在書中引用的解釋之一是,小農生產通常勝過種植園生產,因此種植園只能在國家支持下存在。橡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即使對於糖來說,這個論點也適用。此外,並非所有種植園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在這方面,菲律賓和爪哇的糖業集團有著根本的差異。正如我所說,這些行業的爪哇和菲律賓工人的工資都很低,而且營養不良,但就海外匯款而言,情況有所不同,因為大多數用美國資本翻新的糖廠到1930 年代已經落入菲律賓手中。我們可以在新世界勾勒出類似的對比。伯南布哥和英屬圭亞那的甘蔗工人都在1920 年代和1930 年代遭受苦難,但伯南布哥是已經獨立了大約一個世紀的國家的一部分,而圭亞那的大部分利潤最終都流向了倫敦的布克·麥康奈爾。我認為我的書令人信服地表明,邊陲化和殖民主義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這兩個詞不應該互換使用。我認為阿吉拉爾博士的評論有些忽略了這一點。

在呂宋島和爪哇,種植園經濟成功地融入了現有的農業系統。當地精英在殖民地出口生產現有土地和稅收制度的轉變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阿吉拉爾博士認為,我完全誇大了侍-從關係在東南亞島嶼邊陲化中的作用。我非常理解為什麼我們應該謹慎地使用侍-從關係作為解釋,因為關於菲律賓的侍從主義的文章太多了,也許太多了。但這並不是放棄這個概念的好理由,相反,它應該迫使我們解開它的包裝,並嘗試解釋它是什麼、為什麼存在以及它做什麼。它的存在是因為生態脆弱的農業社會對社會保障的渴望。在這些情況下,經濟上較脆弱的人尋求社會中較強力量的保護是有道理的。農村社會高利率的存在加劇了依賴性,從而縮小了債務規模。例如,在兩個方面,侍-從之間的關係對於米沙鄢內格羅斯島甘蔗種植園的運作至關重要。第一,將勞工與莊園連結在一起;第二,將勞工團體團結在一起。

我對東南亞島國如何首先成為商品出口國,然後成為勞動力出口國的解釋,與阿塞莫格魯和羅賓遜在其《國家為何失敗》中所提出的解釋截然不同,原因很簡單,殖民關係和商品生產導致了勞動力軌跡的巨大差異。關係和經濟發展。在這裡,我想再次強調種植園和小農生產之間的差異。在後一種情況下,更多的資金留在當地經濟中,例如林恩·霍倫·利斯 (Lynn Hollen Lees) 為英屬馬來亞和班邦 ( Bambang)辯護的情況 Purwanto蘇門答臘島。註腳8我提出的觀點是,在殖民種植園經濟的鼎盛時期,爪哇遭受了經濟停滯和人口營養不良。人均收入落後於東南亞島嶼的大多數其他地區,那裡的獨立農民為全球市場生產橡膠、乾椰肉或咖啡。印尼和馬來西亞分別於 1949 年和 1965 年成為獨立國家後,兩國政府將種植園視為殖民機構,並鼓勵小農種植。他們這樣做有一個完全合理的理由:確保收入有利於當地發展。不幸的是,這種非殖民化從未完成棕櫚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熱帶商品之一,一直是印尼和馬來西亞建立新種植園制度的推動力,這兩個國家是該商品的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生產國。

勞動條件的回歸,而這些條件本應與殖民主義一起埋葬。棕櫚油種植園不僅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也嚴重侵害人權。勞動力招募的路線和方法起源於殖民時代,有時甚至起源於舊有的奴役做法。侍-從關係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它們提供了實現移民的資源,但也使移民處於依賴狀態。雖然在過去,商品是殖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必須動員勞動力來獲取,但今天,勞動力輸出已成為收入來源,所有隨之而來的脅迫、欺騙和剝削行為——所有侵犯人權的行為。 – 已被廣泛記錄。它涉及東南亞島嶼的數百萬人,儘管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大部分移民都是無證移民或基於簽證逾期居留。阿吉拉爾博士建議我誇大了弱勢勞工移民遭受虐待的嚴重性和規模。我不。我在書中引用的資料既講述了普遍存在的虐待行為,也講述了移民如何試圖規避和抵制虐待制度。

Acemoğlu)等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東南亞在當今世界的邊緣地位是長期發展的結果。但人口的快速成長和當地的勞動奴役制度是邊陲國家形成過程中被忽視的因素。我的目的是寫一本書,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殖民主義的地理以及種植園在經濟邊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註腳

 

1阿吉拉爾2021 年

 

2劉易斯1954年._

 

3劉易斯1980 年,第 3-4 頁。

 

4威廉森2002 年

 

5 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2012 年

 

6德貝瓦茲_ 1990年;博斯馬 2019 年,第 17 頁。 40.

 

7例如參見 Warren 1998

 

8李斯2017 ;普萬托 1992年


參考

 

Acemoglŭ ,Daron 與 Robinson,James A. (2012)。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與貧窮的起源。紐約:蘭登書屋。谷歌學術

 

阿吉拉爾,菲洛梅諾五世 (2021)。 「評論:邊陲地區的形成:東南亞島嶼如何成為大規模勞動力輸出國 作者: Ulbe 博斯瑪。”國際亞洲研究期刊 18:2,第 305–07 頁,doi:10.1017/S147959142000043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博斯馬,烏爾伯(2017)。 “1800-1950 年荷屬印度群島、菲律賓和英屬馬來亞的人口統計、移民、奴隸制和就業數據。”國際社會歷史資料收集研究所。 http://hdl.handle.net/10622/NCJVLW 谷歌學術

 

烏爾伯·博斯馬(2019)。邊陲地區的形成:東南亞島嶼如何成為勞動力大規模輸出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谷歌學術交叉引用

 

德 肯·貝沃斯(1990)。 “直到上帝知道什麼時候:菲律賓晚期殖民時期的天花。”太平洋歷史評論 59,第 149–85 頁,doi :10.2307 /364005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利斯,林恩‧霍倫(2017)。種植帝國,培養臣民。英屬馬來亞,1786 年至 1941 年。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谷歌學術

 

路易斯,阿瑟‧W. (1954)。 “經濟發展需要無限的勞動力供應。”曼徹斯特學派 22:2,第 139-91 頁。谷歌學術交叉引用

 

路易斯,亞瑟W. (1980)。 “自傳筆記。”社會與經濟研究(紀念1979 年諾貝爾獎得主 William Arthur Lewis 爵士的特刊)29:4,第 1-4 頁。谷歌學術

 

Purwanto ,班邦(1992)。從杜順到市場:蘇門答臘島南部的本土橡膠種植,1890-1940 年。倫敦:倫敦大學。谷歌學術

 

詹姆斯·弗朗西斯·沃倫 (1998)。蘇祿地區: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與歷史想像。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出版社。谷歌學術

 

傑弗裡·G·威廉森 (2002)。 “第三世界的土地、勞動力和全球化,1870-1940 年。” 《經濟史雜誌》62:1,第 55-85 頁。谷歌學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