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
摘要《儀式的科學》
《儀式的科學》前三章摘要
如果涂爾幹來到當代,他應該也會認真學習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生物學,然後繼續推進他對「社會事實」的研究,進一步將生物肉身與社會化身之間的關係談的更清楚、明瞭,同時以此推進他的道德社會學吧?
《儀式的科學》有九章,但讀到第三章,我感覺自己也應該進行寫作儀式,試著寫下點什麼,而不是任留紅筆劃線留在我的書上。作者席加拉塔斯身兼人類學者與認知科學家的身份,應用穿戴式感應設備、生物化學及腦部造影技術還有認知科學創新與電腦軟應體設施,探索儀式的意義及功能。(頁26)
儀式是種世代傳承,也是承載著意義與生命價值的行動,當閱讀到西班牙小村73歲老者作為儀式中的踏火者,走了一輩子的火,說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但後因年衰體老,無法再踏火,如燭火之將熄,老者之子馬梅爾決定揹著他的父親,完成踏火的儀式。當問及,為什麼非踏火不可,這些人們總是回答:「我們為什麼進行我們的儀式?我們就是要進行。這是我們的傳統。這是我們何以成為我們。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頁30至頁32)
於是,作者說,「儀式就像人類活動中其他極具意義的領域──像是音樂、藝術或是體育活動--那些起初可能看似古怪或無用的事物,事實上具有能讓人徹底改變的力量。」(頁32)「雖然儀式行為對於物質世界沒有直接影響,卻可以改變我們的內在世界,對於形塑社會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頁33)
在第二章〈儀式的物種〉中,作者主張「儀式是人類本性的一部份,就如同它們是鳥類本性的一部份一樣──事實上,在人類身上甚至更為明顯。」(頁36)儀式有助於各物種面對複雜的心理挑戰(頁43)相較於過往認為經濟生產使文明發展的說法,說不定「對儀式的欲望」比起「對食物的欲望」更是偉大文明的驅動力。(頁51)進行儀式與被儀式感動,應該被視為人類的基本能力,我們這個物種天生就有去創造、實施並傳播儀式的傾向。(頁53)作者舉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像舉行了「過」生日的儀式,才算是真的「過生日」;以及被自己的團隊成員排擠的成員,會對團體規範最忠實的嚴格遵從,顯示年幼兒童可能會使用行為模仿,作為強化重要社會連結的手段。(頁57)於是「通過儀式並不僅是慶祝進入新狀態的轉變──對社會而言,儀式創造了這個新狀態。」(頁58)而面對諸如死亡、新生或結婚,我們的心靈都需要儀式,我們不見得喜歡儀式,但是我們需要儀式。(頁62)
第三章〈秩序〉一章,一開始談馬林諾夫斯基如何突破「扶手椅人類學」、「陽台人類學」進展到「露天人類學」,也就是跟當地人生活在一起的參與觀察(頁65至66),並且發現儀式出現在具危險和不可控制的領域,如戰爭、疾病、愛情與自然災害等,可以見到大量的儀式蹤跡。(頁69)在談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後,作者總結如下:
「儀式是高度結構化的,需要嚴格不變(必須永遠以「正確」的方式進行、重複(同樣行動一次又一次進行)以及冗贅(可以持續進行很長一段時間)。換句話說,它們是可預測的。這個可預測性為日常生活的混亂強加了秩序,在不可控的情況下提供我們掌控感。研究顯示,當人們經驗到不確定性、缺乏控制之時,他們就可能在實際上不存在的情況下看到模式和規律性。這些模式可能從視錯覺(像是在雲朵中看見人臉)到從隨機事件中看到因果關係和形成陰謀論。在這些情況下,人們也更可能求助於儀式化行為。這被稱為補償性控制模式:我們因為在一個領域缺乏控制,所以透過在另一領域中尋求控制來進行補償。這種控制感是否為虛幻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儀式可以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機制,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涉及高風險和不確定結果的生活領域,普遍都存在著各種儀式的原因。」(頁90)
接著,作者也說,相較於把大腦視為輸入輸出的黑盒子,其實我們的大腦更為精密。「大腦是一個預測性設施,它並非被動地吸收關於世界狀態的資訊,而是主動地運作去做出推斷(預測)在任一特定情況下,最可能遭遇到何種類型的刺激。那些預測根植於我們先前的經驗和社會化、周圍環境以及本能知識延伸而來的資訊。」(頁91)…「我們預測性的大腦並不喜歡不可預測性,儀式就應運而生。」(頁92)「我們的認知演化並非是為了理性而演化的,而是讓我們的祖先能有效率地處理他們在環境中遇到種種問題。…即使這些儀式慣例不能直接操縱我們的環境,仍能為我們本身帶來改變,而那些改變能對我們的世界造成真實而重要的影響。」(頁93)(後文待續…)
書目資訊:Dimitris Xygalatas(廸米崔‧席加拉塔斯)2024《儀式的科學:深入儀式運作的身體和心理機制》(Ritual: How Seemingly Senseless Acts Make Life Worth Living)。謝雯伃譯。遠足文化出版。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