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菁英研究民族誌的反省以及相關書目
民族誌研究者面對菁英時,很難不被菁英的自我陳述牽著走。當這些學者在研究底層或弱勢階級時,很容易帶出公平、正義等議題。但是面對菁英時,既要取得他們的信任,聽取他們的陳述,但又不能採取太過有距離的角度,以免影響後續合作。因此,民族誌學者可能成為僅是菁英自我理解的傳聲筒。
換言之,Boudieu在《社會學的技藝》當中所提及的「認識論斷裂」幾乎是不可能的,也許要以「(假想的)友誼或合作關係的斷裂」為代價?
下列書目提到的最後一段是這樣說的:「研究社會上層時,並非要探討道德苦難的等級,或是容忍這種努力可能暗示的道德相對主義。菁英們感受到他們所感受到的,而這些感受都有著各自的現實。我們只是考慮,如果我們積極地追求與不同於菁英階層的個人進行觀察和訪談,我們可能會獲得什麼進一步的見解。這可能意味著與在菁英身邊執行服務角色的貧困和工人階級人群互動,比如開車、修剪草坪、清潔馬桶、守衛入口,或者扛著高爾夫球袋(Inglis, 2019; Kang, 2010; Ray & Qayum, 2009)。這也可能意味著與真正或有志成為菁英的朋友、家人和其他親密人士交談,以便我們可以追蹤這些菁英對社會其他成員的更廣泛影響。重要的是將不同階級的人放在一起,或許不總是在同一空間,甚至從來沒有,但或許在同一個研究中,盡管在實踐中這可能會變得困難或具挑戰性。將超出傳統菁英民族志學者探索範圍的觀點和互動納入進來,將只會加深我們對財富和權力的理解,同時也加深我們自己的道德目的和清晰度。」(Chatgpt 4.0譯)
但就供有興趣的朋友提供這樣一個書目吧
Inglis, P. (2023). In the Company of Elites: Some Practical and Moral Dilemmas of Studying Up. In: Hitlin, S., Dromi, S.M., Luft, A. (eds)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Morality, Volume 2 . 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Springer, Cha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