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成教授紀錄專輯
梁妃儀、蔡篤堅編著
台北巿:記憶工程出版,2009。
林國煌提到「董先生回國後在台灣大學醫學院生化所領域的研究範圍極為廣泛,除了酵素的研究外,還包括營養、癌症及毒物等。在營養方面,初期是國人的營養及食品的調查與分析,董先生提倡富強米(添加維生素B1)及嬰幼兒的牛乳替代食品等,這些工作是和陳拱北及黃伯超兩位教授合作研究。在癌症研究方面,研究雞母珠蛋白、白鳯豆蛋白的抗癌作用(與徐千田及林榮耀兩位教授合作)。在毒物的研究,提出黃麴毒素對肝臟的毒性,喚起台灣對黃麴毒素造成肝癌關係的可能性的注意(與林仁混教授合作)。其他如烏腳病和飲用水的研究(與呂鋒洲教授合作),多氯聯苯(PCB)所引起的中毒(與湯淑英副教授合作)及蛇毒的毒性機轉的研究(與楊振忠教授合作)等不勝枚舉。他所發表的論文超過一百篇之外,他栽培的學生們在學界或食品科學以及科技業界都屬領導人物,可說是桃李滿天下。他於1958年榮獲教育部頒給的醫科學術獎。」(7)
林國煌特別強調廣畑教授自醫學專門時代開始的L-abrine代謝研究,因為從這方面的研究開始有台籍研究生參加,且最後也是由台灣人完成,而董大成更是其中的關鍵人物。董大成進入廣畑教授的醫化學教室之前,廣畑教授已經有一位台籍研究生陳鳩水,陳鳩水是1926年(大正15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十五屆的畢業生,原本在馬偕醫院當醫師,後來投入基礎醫學,而董大成進入醫化學教室時,廣畑教授正帶著陳鴻水在研究abrine的代謝問題。
林國煌說明該研究的的歷史與意義,1932年(昭和7年)印度的學者Ghatak從雞母珠分離出無毒性的結晶物質並命名為abrine,但他無法決定其化學構造,直到1935年(昭和10年)才由日本學者星野決定其構造式為α-N-monomethyl tryptophane。當時tryptophane的代謝研究很熱門,1931到1937年間(昭和6到12年)日本大阪大學的生化學教授古武彌四郎曾發現tryptophane的新代謝產物kinurenine,並提出新的tryptophane代謝過程,即tryptophane→kinurenine→kinurenic acid。(29)
1938年(昭和13年)廣畑教授帶著陳鳩水研究發現證明abrine經過kinurenine代謝,陳鳩水也以此研究成果做為論文,並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遺憾的是陳鳩水本人還來不及得知這個消息就已經病逝,原來他患有結核病,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病情愈來愈嚴重,論文完成後他也住進了醫院,不久就過世了。這個研究過程董大成也有參與到…。廣畑教授證明abrine經過kinurenine代謝後,他提出了一個假說,他認為abrine經過kinurenine之前是先丟掉其α-N-甲基然後變成L-tryptophane,而他希望董大成能夠證明。於是經過研究,董大成和徐千田終於發現一種新的酵素,命名為demethylase,並將研究成果投稿給國際生化學的權威雜誌──德國的《Hoppe Seyler》獲採用刊出,引起廣泛的重視,且於1942年(昭和17年)獲邀至日本生化總會發表該項研究成果。當時董大成才二十幾歲,實在是相當難得。(30)
雞母珠之後,董大成的第二個研究課題是富貴豆,戰時因為糧食缺乏,因此很多民眾會採食野生植物充飢,結果有人食用了富貴豆之後發生嘔吐的中毒現象,董大成的父親得知後,特別從南部寄了兩、三公斤的富貴豆到台北給他,要他研究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得知董大成要進行富貴豆的研究,廣畑教授還曾善意的提醒他,帝大農學部的佐藤正一教授已研究富貴豆許多年都沒有結果,勸他最好放,同時也提供一些意見,結果沒想到董大成花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就把問題解決了。董大成發現富貴豆的毒性來自其所含的水溶性胺基酸裡的一種成分dopa,於是他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同時教導民眾如何將富貴豆有毒的成分去除,從此民眾就可以安心的食用。
豆類研究之外,廣畑教授很關心因食物缺乏可能引發營養不良的問題,所以當時他正在研究碾除米糠的百分化,怎樣才可以保留足夠的營養又兼顧口感,也就是所謂的「經濟搗精度」,最後得到的結論是10%。廣畑教授的這項糙米研究,使董大成開始注意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也開啟了他對營養研究的興趣。於是在富貴豆之後,他又主動找了幾種同樣含有豐富蛋白質但毒性較低的野生豆類,包括關刀豆、白鳯豆等進行研究,一一找出將其毒性去除的方法,以增加戰時食物的來源,期使民眾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而從那時候開始,從本土的素材裡尋找研究題目,也成為董大成的一大特色。(31)
營養研究之外,董大成長年以來對於植物性毒蛋白的研究,也在另一位學生林榮耀1969年自美國加州大學帶回分離蛋白質的技術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純化雞母珠的毒素後發現abrin和AAG兩種毒蛋白,並進而研究其毒性作用之機轉,且嘗試將之應用於抗癌方面。其實董大成很早就注意到癌症的問題,曾於1964年發表過維他命B2、酪黃素與肝癌之相關性的研究。(46)
在分離出雞母珠的毒蛋白後,他與婦產科的徐千田合作,對一些子宮頸癌手術後的患者進行臨床試驗,並於1979年宣布已研發出雞母珠蛋白抗癌疫苗,其效果不僅在動物試驗獲得證明,同時也在少數病患身上證實有效,媒體爭相報導,只可惜當時國內尚無關於人體試驗的法規,故大規模的臨床研究遲遲無法展開。雖然遭受阻礙,董大成對研究的執著與救人的使命感支持他堅持下去;1980年他更號召了三百餘位醫界、學界之相關專業人士,創立了「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並被推舉出任創會理事長。(46-47)
1981年董大成受古水旺邀請擔任北醫的董事,1983年更負起院長的重責大任,為此還提早從台大退休。胡水旺特別肯定董大成對北醫學術風氣的提升,他成立了學術委員會推動教學及研究、鼓勵教師專題研究、成立中醫藥醫學研究中心;前校長胡俊弘則感謝他促成北醫與馬偕醫院的建教合作,使學生增加了臨床學習的機會;蘇慶華教授也指出北醫醫學及藥學系之分科、附屬醫院升為教學醫院都是在他任內完成,且提升了院內各項行政業務之效率與改善院內意見溝通之管道。
卸下院長一職後,董大成大多數時間都待在中醫藥學研究中心,繼續他最愛的研究工作,不過這個階段他的研究方向有了一些改變,開始涉入靈芝與綠藻的研究,當然原來雞母珠與白鳯豆的抗癌研究也沒有中斷,這階段的研究工作,主要就是蘇慶華在幫忙。蘇慶華回憶一直到董大成過世前,除了因癌症開刀那段時之外,即使已經九十高齡,他依然保持每個月進研究室進行研究的習慣,研究精神令人欽佩。
事實上,從醫專畢業投入基礎醫學之後,董大成的研究工作可說從來不曾間斷,而他的腦子更是從來不曾停過,永遠有新的創意與發想,而「原創」與「本土」是他研究的一貫特色,他認為一個好的研究應該從自己週遭的生活環境中就地取材,不要去學別人或追隨其他先進國家的腳步,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才有競爭力,他也把這樣的觀念灌輸給學生,從而培養出無數優秀的生化學家。(48)
(惠明學校與多氯聯苯事中毒事件)惠明學校第一次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注目,應該是1979年的多氯聯苯(PCB)中毒事件,當時董大成至校巡視時就發現部分師生身上長了很多不明的黑色痘子,身為生化專家的他立刻採集檢體台北進行化驗,但沒有結果,然而學校師生的病情卻愈家惡化,於是他運用在醫學界的人脈,號召諸位內科、病理科、皮膚科和公共衛生的學者專家一同前往調查。
之後學校外也出現同樣的案例,在官方衛生單位的投入下,最終終於證實患者是了含有多氯聯苯的米糠油而中毒。雖然查出了病因,但是累積於體內的多氯聯苯毒素卻無特效藥可治療,一般就只能期待症狀慢慢減輕;然而董大成卻不放棄,他利用自己的生化專長,下了很多時間和工夫在研究如何解毒、排毒,希望能盡快解除專明師生們的痛苦。回憶起董教授,陳淑靜有說不完的故事,她強調這四十年來他們配合的很好,董大成對台灣盲人的貢獻真的很大。(59)
董大成先後發起成立「中華民國營養學會」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都得到熱烈的迴響,對台灣學界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不過畢生致力於研究工作的董大成所追求的並不是學術上的成就或榮耀,他認為所有知識最終目的都是要服務社會,而醫學就是要維護民眾的健康,但如果無法讓民眾接觸到這些知識,民眾自然無法接受與認同,更遑論形成實踐的動力,因此他相當重視民眾教育,這也是學會的重要工作之一。(78)
董大成考慮到對民眾來說,學術論文的表達方式過於生硬,且充滿複雜難懂的專業用語不易理解,在推廣的效果上自然大打折扣,因此他也把多年來研究的成果,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更貼近生活的表達,寫成大眾化的讀物,先後出版了《養生之道》、《黃豆可比高麗參》、《白鳯豆與靈芝》等書,這些不僅是他研究心血的結晶,也是他親身嘗試後的珍貴體驗。陳潤卿指出董教授多年來一直在宣揚食用糙米的好處與黃豆的營養價值,而他自己也確實在食用黃豆糙米飯,親身見證了它的好處,他才如此大力提倡,陳潤卿也跟著這樣吃了很
多年。(79)
在董大成的宣揚下,食用黃豆糙米飯逐漸成為一股健康的養生風潮,由於每次在報紙發展這類文章時都得到熱烈的回響,於是1988年他們在報上發布消息,說要召集「黃豆糙米之友」,想不到居然有一百多個人回覆,於是8月他們舉辦了第一次的座談會,同年11月又辦了第二場。1989年1月,他們決定擴大更名為「天然飲食之友」,平均每三個月就辦一場演講,陳潤卿回憶董教授每次演講聽眾的反應都很熱烈。幾年下來,「中華天然飲食協會」很自然的在1994年11月成立,由董教授擔任顧問,希望把均衡的天然飲食知識讓更多人知道,以促進全民的健康。(79)
另一方面,從事癌症研究數十年,董大成的父親卻在1966年因癌症過世,當時對他打擊不小,但他也因此下定決心,要更努力於癌症研究,希望有一天能讓人類免於癌症的威脅。不料1991年董大成卻發現自己也罹患膀胱癌,這對一向著重養生保健的他更是難以置信,推測可能是因為研究工作長期接觸毒物,使毒素不小心也進入自己的身體所致。經手術治療後,董大成乾脆直接自己作為癌症研究的對象,之前他曾向衛生署提出雞母珠抗癌的人體試驗計畫,希望進而研發出抗癌新藥,卻遲遲未獲許可,於是他只好自己以身試藥,每天服用兩微克,再搭配自己研製可增強免疫力的靈芝液,做為抗癌與養生的方法。(底線為我所加)
自己也罹患癌症後,董大成深刻的體會到癌友的痛苦與需要,於是在抗癌人聯誼會的徐世芬女士邀請下,共同成立了「中華民國抗癌人協會」,並擔任創會理事長。這是國內第一個為癌症病人而設立的團體,他們號召抗癌成功的病友加入,透過分享彼此抗癌的心路歷程,互相加油打氣,發展成一個有力的互助團體。協會的成員也包括專業的醫護人員,提供病友醫院治療後生活、保健各方面的諮詢;之後甚至有系統的針對不同癌症開放不同時段的電話諮詢:週一上午胃癌、下午淋巴癌;週二上午腸癌;週三上午乳癌、下午肺癌;週四上午子宮頸癌、下午胰臟癌;週五各種癌症。(80)
董大成當然是協會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每週三他都固定舉行座談會,因為他很清楚治療後病友還是會有許多的疑問,但醫院醫師不可能照顧到這個層面,而他本身就是醫師,且是營養與癌症研究的專家,恰可為病友解決這方面的需求,教導病友正確的保健知識與如何透過飲食來調養身體,他也會組讀會會帶病友讀相關的書,協會也不定期於週六邀請不同領域的醫師專家進行專題演講。真正看見癌友的需要使抗癌人協會發展迅速,1993年已有四百多位的會員,許多癌友開始把協會當成第二個家,而董大成就是他們的大家長,協會的會址也是他以一元象徵性的租金把自己的房子提供給協會使用。後來由於其他抗癌的團體也漸漸成立,可取得癌症相關資訊的管卜也越來越多,於是在會友的建議下,協會活動的方向也開始有所調整,美術、書法、國標舞、卡拉OK、烹飪班、氣功班紛紛開辦,每週一到五都有不同的才藝班可以參加,偶爾也有聚餐或一日遊。(80-81)
當然董大成也沒有停下他抗癌研究的腳步,他自己長期食用雞母珠的抗癌效果,使協會中的癌友紛紛主動要求試服,結果卻引發衛生署認為此舉是未經核可的人體試驗的指責。對此會友吳雪惠也為他抱不平,她證清董教授從未在會中主動對病友提起有這個藥物,都是他們自己從外面聽說後,主動私下向教授表示希望能夠服用,其實教授非常為難,服用後他也會要求他們每次回醫院門診後,必須將檢查的結果讓他知道,以確保安全無虞。
1998年董大成又提出白鳯豆同樣具有抗癌效果,因為裡面含有CON A可促進人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增強防禦力,進而達成抗癌的效果,再次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2002年他又發現米糠也可以抗癌,進而研製出「靈糠液」。董大成一直希望能研發出便宜的抗癌藥物,給癌友一線生機,無奈新藥研發上巿的人體試驗過程,起碼要有十億以上的經費才有可能,他在國內根本找不到這樣的經援;所以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將這些研究成果研製為食品,這或許是他畢生最大的遺憾!(81)
董光世與董光義兄弟藉由父親生前擔任董事長的「中藥研究基金會」,籌設了「董大成基礎醫學研究獎」,然後由父親創辦的「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來負責審查與頒發,以繼承父親畢生致力於基礎醫學的精神,鼓勵優秀人材繼續投入這項有意義的,同時也紀念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父親。(90)
年表
1980創立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擔任創會理事長
1983自台大退休;擔台北醫學院第四任院長
1985成立中藥醫學研究基金會
1986出版《董大成教授七秩晋一壽誕紀念冊》與《董大成院長七十晉一榮壽紀念學術論文集》
1991發現罹患膀胱癌;中華民國抗癌人協會成立(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抗癌人聯誼會)
2006於全球華人靈芝研討會中獲頒「卓越成就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