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摘要〈消費、持續期與歷史〉



摘要〈消費、持續期與歷史〉 2009:93-119
出自《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一書,作者Arjun Appadurai

重複與管制
        本文的核心論點為,消費處於多元的時間(作為歷史、時期和過程)之中,希望能夠把握消費主義在電子媒體興起後的新奇之處。(95)作者反對從炫耀性消費的角度建立一般消費理論,而從「重複」的角度切入分析。他認為「文化經濟有個一般特徵:消費必定也確實會成為重複或習慣化的模式。」(95)以及「即使是最充滿流行特質的脈絡裡,消費也是藉由習慣而重複化的。主要原因是,消費在所有社會脈絡上都圍繞著牟斯所謂的「身體技術」而運作,而身體所需的規訓乃是重複性的,或者至少是周期性的。身體是再生產實踐裡的私密場域,它就是刻印社會規訓的理想景點,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規訓。(譬如說吃,見Bourdieu 1984)。作用於身體的規訓,仰賴慣習,因此會趨向重複的消費形態,所以即使是「享樂式的消費,也需要規訓身體,而這些規訓本性上就是鼓勵重複並有礙於創意。(Campbell 1987)。即使一撮亂鬍也是需要保養的。」(96-7)(至於相對於習慣的消費,則會傾向於「須臾的美學」,此角度能解釋消費、流行與歡愉的關係裡某些重要的特質。)

以慣性為基礎,就能建構出一系列不同的週期性和時間節奏。若進一步類比下去,可以說消費的小習慣,典型來說就是日常的飲食習慣,能夠在組織起大規模的消費形態時扮演節奏部的角色,這些形態可能是由更為複雜的重複/即興秩序所構成。(97)重複的慣性邏輯乃是社會及其統治階級建構起更的週期性體制的基本資源,這種邏輯的典型就是某種季節的形式。如美國的耶誕節狂熱或其他社會的生命禮俗,結合了義務性或近義務性的送禮形態,Bourdieu指出禮物交換是一系列的策略互動,「其出現順序由於即興特質之故而不可預測」,而不確定性的根源之一,即為贈禮行動的時間差。「就我們的目的而言,這意味著在許多社會裡產生特定物質富裕狀態的積累/剝奪節奏,即非財貨機械式分配的產物,亦非可預測的贈禮形態的結果,而是複雜的算計序列(calculative sequences)所造成;正如其他競爭形式,這些序列以對風格的共同理解為基礎,但在策略上則有相當高的寬容度。(98)

若將消費策略與生命禮俗的關係視為指示性的(indexical),即消費策略藉由禮俗的意義而創造其意義。若是透過Mauss的想法,思考「由積累/剝奪策略所中介的消費週期性,通常構成了生命禮俗的首要意義」,那就可以看到「時間和掌握時機的問題」。(99)簡言之,「社會上有組織的消費週期性,以及賦予行為者能動性和自由度的算計策略,兩者構成了生命禮俗的社會意義。」(99)Appadurai指出「消費規制著生命禮俗,消費不只是回應時間,還是在創造時間」。(99-100)他以美國的耶誕節消費為例,指出店家在耶誕節後的拍賣,是消費者為來年作預備的時機。他提到「在消費的重複似乎由自然或普遍的階段週期性所決定之處,就總要考慮反向的因果鏈可能,即也許是消費週期性反過來決定了『自然』階段的風格和重要性。」(100-101)(換言之,不是自然節日決定消費週期,而是消費週期決定了過日子的方式與消費方式,如百貨公司的週年慶)。

週期性與歷史
        消費的季節性是從從歷史過程形塑出來的,是長期演變(longue durée)的故事。作者主張從耦合的角度看待消費者革命、地方長期演變與世界過程的關係,並且提出了「歷史與系譜」的一組概念,歷史看外部的連結,探索連結的互動宇宙;系譜向內深掘,追尋地方制度和慣習歷史。他提出了方法論上的建議,指出「在任何社會和時間點,研究消費的長期演變就應該同時要探索特定實踐的歷史和系譜。(105)

回到身體技術的層次,他指出「身體技術構成了任何能持續的消費實踐的核心,故小型循環是賴身體技術為繼的,並嵌合在較為開放的歷史序列中;在追問這些小型循環和歷史的關係時,重要的是要看到,這些小規模週期的節奏所置身的長期演變也許不只一個:歷史和系譜隱含的過程在任何實踐裡都會創造出多元的時間性(Halbwachs 1980)(105)這進一步導出,要研究不同社會的消費實踐時,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會在同一個時期裡發現許多不同的歷史和系譜。是故,在1880年的法國,香水的消費(Corbin 1986)也許背後有某種身體規訓和美學的歷史,而肉類的消費則可能對應於完全不同的歷史和系譜。社會越分化,它和其他社會的互動故事就越複雜,它的消費實踐史就越可能零碎化,即使大體的風格、趨勢和型態依然可辨。(106)

流行與懷舊
        (論古色)事物的古色只在恰當的脈絡裡才顯出其完整意義:脈絡既指安置這些事物的其它事物和空間,也指知道如何藉身體實踐而指出自己同它們關係的人。傳家寶和垃圾的區別並非古色本身,也包括了對社會脈絡成功的符號性運用。此外還需能掌控相當棘手的時間性節奏,在精英資格時而由古色所建構出的情況下尤其如此。(107)古色是理解貴族(以及將成貴族者)物質生活的關鍵,它在事物的社會生活中還餵養著一道更低底層的暗流:這也就是某些事物喚起懷舊的能力,在普魯斯特筆下,懷舊症狀獲致不朽聲名。

(想像的懷舊)致力培養懷舊感是現代銷售活動的核心特質,在大量銷售的情況下,這類懷舊主要並非在激發真正有失落的人能夠回應的感情。這類大量銷售形式倒是在教導消費者懷念他們從未失去的事物(Halbwachs 1980)。亦即它們創造出了持存、生命階段和失落的經驗,這些經驗又重寫了個人、家庭、族群團體和階級的生活史。這些廣告如此創造出從未發生的失落感,或可稱之為「想像的懷舊」,懷從未存在者的舊。(108-109)不妨思考,大眾消費社會裡,古色和流行的相互餵養和強化帶有怎樣的一種矛盾規律性。(如前所述,大量銷售手法並不只是建構起時間,在當代社會裡也影響著大眾對於時期區分的體驗。)(111)

(重複與當代消費社會的幻想、懷舊與消費議題)消費越是由瀏覽想像的歷史來推動,那麼重複就不再是簡單基於擬象在時間中的運作,而是越來越基於時間本身的擬象而定的。亦即,消費不只透過週期性來創造時間,而且替代懷舊的作用還創造出各個時期的擬象,它們構成了時間之流,人們則設想它們是失落的、不存在的或遙遠的。因此,習慣於前瞻,試圖找尋可預測的風格、形式和類型,促使商品消費成為一個多元開放的活動;現在,前瞻的習慣又進一步由一種內爆的、回顧性的時間建構所強化,而重複在這一建構中,不過是替代性懷舊和想像中曾在「以前」的人為產物。(111)
       
時間的商品化
        先進工業社會在消費方創造出的時間規訓,並非只是工業生產邏輯的反射動作或顛倒而已。這種未來的特殊商品化既是今日消費者借貸的核心,也與銷售、流行和幻想結構有密切關係。晚期工業消費需仰賴幻想和懷舊的特定張力,才能為消費者面對商品、金錢和工作休閒關係時的不確定感提供實質內容(和養分)。與布希亞的主張不同,消費並不只是簡單地取代了生產在社會裡的核心地位(Baudrillard 1975);更切中要害的說法是,消費是後工業社會的文明化工作之所在(Elias 1978)。(114-5)

        借貸的大規模創新因此帶來了驚人的文化效應。它們為消費者借貸創造了一個開放而非循環的景象:藉此借貸可以從一輩子長期的、線性的潛在獲益,還有資產(比方說房屋)成長值同樣的開放可能性來規劃考量。消費因此不是收益的視域,而是這個視域的推動力,能在當代工業社會製造出大量的消費者。對人類學家而言,這裡比較驚人的是,消費的小規模週期(通常是那些以日計的)現在已幽微地脈絡化於消費者生活節奏開放而線性的視野中了。湯普森時間規訓的對應物現在不只主宰著生產,也主宰著消費領域。然而儘管消費的時間規訓與不均勻、複雜且經常長期的週期性密切相關,它的力量卻比生產的時間規訓更大,因為它不若後者透明可見。任何人只要曾經嘗試搞清楚他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究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就會懂我這裡所謂的不確定性是什麼意思。(115)

        但也不能說消費現在就是工業社會的推動力。事實是,消費現在是人們藉以進行幻想工作的社會實踐。它成了讓懷舊和幻想在商品化世界裡結合起來的日常實踐。(115)我想指出,「時間在消費方的商品化,意味的不只是需要、風格、物體和選擇的簡單擴張──在先前的消費者革命時期確實只是這樣。我們眼前所見的,其意涵遠遠超出了消費者革命,也許可稱之為「消費的革命」,因為消費成了晚期工業社會的主要工作。

        消費現在已成了嚴肅的工作形式──工作在此意指規訓化(包括技術純熟的和半技術的)地生產出維持消費者生存的手段。工作的核心乃是對想像的社會規訓,亦即學習結合幻想和懷舊,以便欲望新的商品組合。若要學著如何如何在消費者借貸和購買的開放時間流裡,在懷舊和回憶已然分離的地景裡航行自如,就離不開新的勞動形式:解讀不斷變動的流行訊息的勞動、借貸服務的勞動、學習如何妥善管理新穎複雜的家庭收支的勞動、還有獲取複雜的貨幣管理知識的勞動。這些勞動主要不是針對商品的生產,而是要產出各種讓購買行為出現的意識條件。家庭主婦都知道,家管就跟其他工作一樣真實。現在,我們人人都是家管,終日勞動,演練著購買的規訓,而背後的地景則迴盪著高度複節奏的時間結構。學著了解這些(身體的、產品的、流行的、利率的、禮物的還有風格的)多重節奏以及如整合它們,這不只是工作──這是最難的一種工作,它是想像的工作(work of imagination)。我們又回到了涂爾幹和牟斯,回到了集體意識的本性,但有個小區別。消費的工作既是全然社會性的,也是象徵性的,而且既然事涉想像的規訓,它的工作就絕不會更少。然而由於消費的工作越來越獨立於身體技術,它就遠遠更加開放了,處在各種歷史和系譜中,而檢驗這些歷史和系譜的耦合,很不幸,是必須個案審查的的。要研究消費,就必須仔細審理,是哪些歷史、社會和文化條件才造成消費的工作開展,而成為諸多(在其它方面差異甚大的)當代社會的核心關懷的。(116-7)

結論
        須臾的美學、凝視的歡愉和身體的操控性的連結系統化普遍化為一系列的實踐,由此衍生出需要、回憶、存在和購買之間的嶄新關係。(在當下的世界裡)交錯構成新關係的歷史和系譜,是極易變化的,可是其核心都一樣,都是對須臾價值的看重。消費創造時間,可是現代消費試圖用須臾的美學取代持存的美學。(119)作者指出,須臾美學成為彈性積累過程的文明化對應項,而想像的工作就是要將財貨的須臾與感官的歡愉聯結起來。消費因此成了對資本主義的懷舊與資本主義式懷舊的關鍵連結。(靠,最後一句根本看不懂,三小?)

1 則留言:

匿名 說...

謝謝你的摘要,對我很有幫助,不然我看這本書看的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