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分流的sts分析What is the Matter with Diversion? 藥物分流的STS分析
講者: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嘉新助理教授
摘要:
分流(diversion)是指處方藥物流入非處方對象的情況,在成癮性藥物管制方面,這是個可能造成公共健康危害的情況。目前用來作為鴉片類藥物成癮替 代療法的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因為監控使用不易,已經出現分流的現象。這樣的現象突顯出丁基原啡因作為一個化學物 (matter),在所涉入的諸多事件(matters)中展演出來的多重身分。而這個藥物的分流,就成為重要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會現象(a social phenomenon that matters)。這次報告就是要利用這個matter的多重含意,來看丁基原啡因的分流現象所可能帶出的社會(學)意涵。
講者: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嘉新助理教授
摘要:
分流(diversion)是指處方藥物流入非處方對象的情況,在成癮性藥物管制方面,這是個可能造成公共健康危害的情況。目前用來作為鴉片類藥物成癮替 代療法的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因為監控使用不易,已經出現分流的現象。這樣的現象突顯出丁基原啡因作為一個化學物 (matter),在所涉入的諸多事件(matters)中展演出來的多重身分。而這個藥物的分流,就成為重要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會現象(a social phenomenon that matters)。這次報告就是要利用這個matter的多重含意,來看丁基原啡因的分流現象所可能帶出的社會(學)意涵。
底下筆記,為依照時序作的聽打紀錄,不見得全然正確,若有疑問,可直接請教陳嘉新老師。若外,若有進一步資料需求者,可以私訊給我。
筆記:
12:32
目前正在進行中的研究,仍缺一些訪談。
訪問跨國藥廠的問題。
由黃克先老師連絡。
考慮到聽眾是學生,所以以進行中的研究,來與大家討論。
12:36
Diversion,會特別解釋。
保留英文題目的原因,是因其字都有特殊含義:matter
12:37
介紹澳洲學者
12:38
回顧藥物研究,從邊緣人,到探討official bureaucracy, 討論專家的技術決策如何形成
12:40
從專案藥物到上巿藥物的變化,藥物上巿後的變化
12:42(鴉片類藥物的替代療法)
12:43共用針頭的族群,共同針頭表示我們是同一伙的;但在公衛上維持是危險的,所以[公衛人員]想尋找替代療法,給他們,透過用口服的方式,取代注射,此之謂替代療法。
12:45
用的是美沙冬。(政府提供用藥,免費,compare海洛因3000-5000元)
但也有用丁基原啡因,通常會以複方使用,因此實際上是兩種成分混在一起,稱為B/N
combination
替代療法是以性質相似的藥,取代原先用藥。
美沙冬為溶液,要天天去報到
12:48
2014年,醫師賣管制藥,還可以宅配到府,賣丁基原啡因,因其為管制藥,問題複雜;而小診所比大醫院開得多,且不依正當程序(診療)給予。
12:50
但什麼是診療?問,面對面說你要多少顆,可以算診療嗎?
12:51
問題:這是普遍現象,拿到處方的人,分給其他人用時,稱之為diversion,這種分流似乎是普遍的,沒有辦法管制其流向。(例如,小孩吃爸媽的藥)。但問題是,若今天是管制藥物分流(非依其原當事人服用),且有成癮危險,那該怎麼看?
12:53
政府管理不易。對研究者來說,如何理解藥物流動的問題。
12:54
方法學問題:不只是使用者的變化,不只是應然面的問題。而是看物質如何在社會中流動,如何建立以matter為中心的研究方法。
文獻:”social life of things”, “social life
of medicines”,
成癮方面的人類學研究: “Addiction trajectories”(2013)疾病軌跡/藥物軌跡:人物交織在一起︰, “Friction: An ethnography of global connection”, “”plato’s pharmacy”.
12:58新變項:原廠藥與台廠藥的競爭問題(臺灣case有何特性)
提到Anna Lowenhaupt Tsing (2004) Friction:
an ethnography of global connection.
12:59 Derrida 藥既是毒,毒又是藥;Kopytoff,物的文化傳記
13:00 Appadurai流動路徑→Whyte(2003),Cheng yenwen(?)中國鴉片(2005,英文書)
13:01成癮路徑,及成癮形成方式的改變。什麼是合法/非法?用美沙冬取代海洛因,三級毒取代一級毒。(報紙稱為以毒養毒)醫師抗辯。
13:02 Phamaco(?)藥同為毒的二重性(derrida)
13:03-13:04臺灣藥物管制史回顧
13:05肅清煙毒條例→毒品管制條例(?):監獄煙毒犯比例高;醫界提出新方法,醫界介入,得不通報司法單位
13:07醫師與戒毒者,有連帶污名的關係。
13:08 Harm Reduction Policy in Taiwan
(2005-2009)三點:加強篩檢;針頭?計劃;替代療法(OST)-美沙東/B/N combination
13:09如果可直接取得丁基原非因,則審去被醫師監控的困擾。
13:10藥物設計,為舌下劑,混合了特定的規訓設計。(Cp海洛因,注射)。如果把B/N combination注射,溶於水,會變成導致戒斷癮出現(全身發抖,冷汗),使藥物無法用靜脈注射,只能用舌下,你也不能用吃的,藥效會被胃酸代謝。利用藥理學機制,限定吃法。
13:12從罪犯到病犯(抓到了,要觀察勒戒→延長戒治→服刑)
13:13鴉片藥物,有成癮問題,但又是止痛好藥的兩重性。
13:14成癮治療如何成為一個行業(藥品開發),專利只給七年(兩個成分已知,比例則是創新的部份)。但臺灣因B/N太貴,所以選美沙冬使用。
13:15臺廠知道技術大概(材料已知,比例已知),臺人總有需求,巿場有預期,醫師也說可幫忙作臨床試驗。臺廠花了五年快作起來,但要作出一樣的藥品,克服技術問題,ex舌下裂解釋放藥物的穩定性,(藥物動力學);輔劑,黏著劑問題。不解決,不能通過bioavailability,
bioequivalence。(台廠百憂解要兩顆才等於原廠,這是醫師的不傳之秘)
13:18Pharmakon and The Market:達倍生;益解佳
13:19巿場:相對自由的巿場(不受健保管制),因其為成癮治療,故不保,而有了利基,因可以自由定價。第三級管制藥品,比美沙東(二級)管制寬鬆;再來台廠與原廠競爭,從原價400,到台廠120-130,原廠160。
13:20低估的使用者(診所不會檢查病人簽名,可以人頭方式領藥)
13:21然,藥廠非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他們對外競爭對手是美沙東,兩個廠的合作策略,為針對小診所,因大醫院進藥程序麻煩;小診所簡便易入手方便,所以才會發生連人都沒看到,而醫師把藥寄出的現象。藥廠不是純粹競爭,而是競爭與合作。
13:22因巿場小,所以他們必須要合作。小廠所大量散布此藥,因利潤高,變成暴利(看你可以殺多少)。當巿場逐漸變大,兩藥廠就開始競爭,開始對砍,要想辦法找到顧客,繼續作行銷促銷;打廣告,在壹周刊買廣告(毒品防治廣告);配合政府減價促銷,一開始20,再來40,再50,藥廠阿莎力,說半價啦,因此藥物有習慣性,所以病人吃習慣也不會換。藥廠幫政府執行藥物監控計劃,政府不用付錢,只要求執行醫院使用藥廠的藥物。→藥商在養客戶。
13:25 countesy of DMOH, MOST圖表說明,可在疾管局找到這些數字。
13:26藥廠想辦法從美沙冬吸人過去,而發展策略從小診所,回到關注大醫院。
13:27健保局與藥品管制管理處資料不互通,由於分流現象嚴重,所以資料拿不到。
13:28美沙東使用者萬人,有七八十家醫院,若能轉千人來用B/N,利益高。在壹周刊的置入行銷,把藥寫的非常好。
13:29三家診所給的最多,兩家在信義區。(藥物給的過於浮濫)
13:30追著藥物的軌跡,可以看到社會的紋理,可以看到很多故事線,究竟是毒品,還是藥物,還有意識形態,還有全球化廠牌與在地廠牌的關係,還有全民健保,為什麼大幅發藥的都是小診所。
13:32跟著物,不只是object(有主客對立問題);透過方法論拜物,來透過物看到人類社會及物本身的構成(如藥理學構成與規訓體制),稱之為Matter-centered approach。Matter matters (包含情境…)。
13:35藥廠說以柔制毒,回應以毒治毒的說法。
問答:
1.
物中心?回到SSK與ANT之爭。社會學不會考慮物質細節(藥物比例,藥物設計)
2.
人被物帶著跑。(例如低頭族,被手機牽著跑)
3.
Matter matters,如果我是物,我會看到什麼?(本質?…)
4.
舌下劑的歷史(1930…)
5.
到底「害」是指什麼,從誰的角度?
6.
藥物服用的時機/身體規訓(感受)之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