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星期三

[採集/摘要] 末日松茸

末日松茸的一些筆記

1.掙脫「進步」史觀與人類中心論,在分類的邊界之外,發現跨界的生命力與可能性

2.在不穩定(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的時代,好奇心與想像力是突破口。



3.用聚合(或譯組合,assemblage)取代社群(community)概念,探索各種類聚的開放性、生成的歷史、各種生存方式等等。(38)

4.主張必須打破單調的壟斷地步,傾聽複音(polyphonic)的交織與律動。

第二章 傳染即合作

5.用傳染的概念,來反對「純粹」;用共生反對征服與擴張。反對建立在自利個體上的學說:自私基因/經濟人預設(44-45),這裡的批評蠻精采的,徵引如下

自我封閉、而且顧追尋自利的個體(無論規模大小)抹煞了傳染交融的機會,亦即抹煞了遭遇可能帶來的轉變。自我封閉的個體不會受遭遇改變。他們會為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去利用遭遇,但不會受其影響。覺察,對於這些不受影響的個體是沒有必要的。於是,一個「標準」的個體可以代替群體做為分析的單位。如此一來,似乎單憑邏輯推理就能組織起知識。當少了具有轉變力的遭遇,數學便能取代自然歷史與民族誌。這種簡化式的效果使得上述的雙胞胎科學變得非常強大;最初那明顯有謬誤的前提也就逐漸被人遺忘。經濟學與生態學成為「進步等於擴張」這條演算法的現場。(45)

6.不穩定,讓我們看見自身的脆弱,以及承認自身是需要相互幫助的物種,如我與我的拐杖。(45)

7.傳染,創造了多樣性。分類的不穩定,讓我們重新思索什麼是「瑤族」,什麼是「森林」(46)。...松茸的豐數,是森林治理與森林生命力的產物(47)。

8.理解形成過程。
對待採集人就像對待森林一樣,應當去理解它形成的過程,而不是只去計算數量而已。不過,美國國內所有對東南亞難民的研究經費,幾乎都忽略東南亞族群形成的議題。(47)

9.傳染的多樣性與拉扯化約論思維。 在介紹瑤族人與苗族人在戰爭時代下,來到奧勒岡森林的故事後,作者說森林裡存在的人,實際上是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過往,有各地的領地,但是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往往是單一而簡化的。對於讀者來說,這可能不是新鮮的故事。於是,作者說問題變成了「我們為何不利用這些故事來了解這個世界?」她說

其中一個原因是,傳染多樣性非常複雜,而且通常也面貌醜惡,充滿恥辱。傳染多樣性往往暗示著有一群人,是從貪婪、暴戾、與環境毀滅的歷史中逃脫的倖存者。從集體伐木中長成的複雜地景,提醒了我們那些無可取代的優雅巨樹曾經活過。來到我們眼前的戰爭倖存者,也提醒著我們他們曾經爬越過--或射殺過--的屍體。我們不知道究竟該去愛、還是去恨這些倖存者。我們做不出簡單的道德判斷。
更沉重的是,傳染的多樣性頑固地抵抗著已成為現代知識標誌的各種「結論」。傳染的多樣性不只是特殊的、基於歷史的、變化不斷的,同時也是講求關連性的。它沒有自我封閉的單位;它的單位是以遭遇為基礎的通力合作。沒有自我封閉的單位,也就無法計算任何一方的成本、效益,或功能。自我封閉的個體或群體無法確保自己的利益在遭遇下獲得重視。沒有以自我封閉為基礎的演算法,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須從正值成敗攸關的自然與文化歷史中領悟出一些什麼才行。這需要時間,而且對那些期盼以一個等式囊括整體的人,這時間可能還嫌太久。但是誰讓這些人主導一切?如果這一串波濤洶湧的故事才是解釋傳染多樣性的最佳方式,那麼此時此刻,便該把這類故事納入我們的知識實踐中。或許,我們就與那些戰爭倖存者一樣,需要不斷訴說,直到所有死亡、瀕死,以及無謂的生命故事明白地浮出,而我們能坦然面對現下的挑戰為止。靠著聆聽那些混亂故事的雜音,我們也許有可能在岌岌可危的生存困境下,與最大的希望邂逅。 (50)

第三章 規模的一些問題
10. 察覺的藝術,故事,與科學敘事
規模化,是指一計劃具有的能力,能在不改變框架的狀況下順利改變自己的規模。...一個規模化的研究計劃只認可那些已符合研究框架的資料。規模下也要求計劃元素無視那些不明確的遭遇;這是計劃能順利擴張的原因。因此,規模化同樣驅逐了意義的多樣性,也就是足以促成事物改變的那種多樣性。(55)

作者用不可規模化的磨菇森林,與可規模化的巴西甘蔗種植園模式作對比。種植園的特點:無性生殖的甘蔗、與土地歷史脫離連結的非洲奴隸。...它們的組成成分--直接複製的定植苗、強迫勞動、征服與開放土地--顯示出異化、可互換性與擴張能帶來何等空前的利潤。這條公式塑造出我們所謂進步與現代化的夢想。如同美國人類學家Sidney Mintz所說,甘蔗種植園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工廠模型;工廠紛紛將這種種植園型態的異化植入自己的計畫內。透過規模化達成擴張的成就,形塑了資本主義的現代化。(57)

甘蔗園模式凝結成為現代經濟模式,即斷定地球上的一切,都具備巿場價值上的可互換性。但是松茸林模式則是基於互惠關係,即寄生於特定森林樹種而生,而也讓這些樹種能夠貧瘠土地上存活。松茸抗拒種植園環境,需要森林裡動態的物種多樣性,以及它傳染交融的關係。不能將松茸貿易視為「原始的生存方法」,這種觀點是進步迷障造成的誤解。松茸貿易在規模化經濟之前並不存在,它是隨著規模化貿易而生--而且是生於破敗。奧勒岡州的許多採集者是因為工業經濟才流離失所,而森林本身就是規模化作用後的遺跡。松茸貿易與生態學兩者,都是隨著規模化與它埋下的禍根之間的互動而變動。(57)

在簡述了科學林業的發展史及其失敗後,作者說「一九九0年代森林局的研究者發現,松茸每年度的商業價值至少可與木材的價值比肩。在這片規模化又工業化的林業廢墟裡,松茸振興了無法規模化的森林經濟。(58-59)

11.對不穩定性的思考:軌跡與警覺
思考不穩定性的一個挑戰,就是要去理解那些追求規模化的計劃,已經改變了那些地景與社會,而且在觀察規模化在哪裡陣亡的同時,也要注意無法規模化的生態與經濟關係從哪裡爆發。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要細心留意規模化與不可規模化各自的軌跡。(59) 不過,若預設規模化一定是壞的、而不可規模化就是好的,就會是天大的錯誤。不可規模化的計劃導致的影響也可能與規模化的一樣糟糕。不受管制的休木工會比科學林業者對森林造成更迅速的破壞。規模化與不可規模化計劃的主要區別不在於道德行為,而在於後者比較多元繁雜,因為它們並非為了擴張而準備。不可規模化的計劃有可能更糟糕,也可能有所助益。差別只是在程度上。(59)
不可規模化的新爆發不代表規模化已經消失。在新自由主義結構重整的時代,規模化正逐漸被歸結為技術問題,而不是公民、政府與企業應當合作的全民動員。(59)

12.不確定性是聚合體的主要特徵
負面特質:組成元素因經過傳染,故不穩定;無法順利規模化
正面特質:具類聚事物並可能隨時消散的特性、能締結歷史、具鮮明氣味。(60)

插曲 聞一聞

13.欣賞不確定性→ 反同一性--因緣際會
不確定性為懂得欣賞蘑菇的人類帶來豐富的餽贈。...尋找野生蘑菇需要特定的專注力:要能掌握此時此刻的交會,捕捉它的偶然與驚喜。John Cage的音樂寫的就是「瞬息萬變」的當下,意與古典音樂作品持久的「同一性」做出反差。他的創作是要聽眾盡可能以聆聽樂曲的方式聆聽周遭環境。他的知名作品《四分三十三秒》裡完全沒有意樂,聽眾被迫就這樣聽下去。凱吉把聆聽當成一起偶發事件的想法,使得他開始欣賞事物的不確定性。(64-6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