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6/365 [研究筆記] 1960~1980關於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的新聞整理與觀察



  以下為我整理聯合知識庫之資料的初步整理,供有興趣的人參考。我所使用的關鍵字為「保健食品or健康食品」,時間為所有時間,相關的資料包括聯合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民生報,約有一萬六千多篇,底下僅是初步分析前兩百篇的成本。這是非常巨大的工程,對我來也是很大的挑戰,一是對眼睛耐受度的考驗,一是對自己耐心的考驗。但是我覺得必須這麼作,因為過去的人,很快地直接跳過保健食品的歷史,讀起來總是樣版文章。可是我不願意再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我希望深入日常生活的細節,把保健食品的歷史與全貌弄個清楚,就像馬克思提醒的方法論一般,我希望能夠讓「保健食品」的形象能夠具體化,我希望我自己能夠透過這種近似苦行的方式,清楚掌握保健食品的本質,以及其相關的社會現象。

底下為歷年的回顧,希望這樣的工作能夠在9月完成。(雖然機會很渺茫)

1960~1965
此時期主要的報導是關係味全食品生產的保健食品,用以慰勞國軍的新聞,和美援有關,即食品產業的發展與美國的援助是有關的。此外,也零星報導國外明星投資健康食品店的新聞。

1966~1970 
        提到西方國新興工業健康食品的風潮,主要是有機食品與工業食品的對立,另外,也提到日本人造肉的發展,國內牛乳產業作為健康食品的發展,並提到味全食品成為產品行銷全球的食品公司。

1971~1972提到美國的有機食物風潮,維他命療效爭議;日本的自然食品風潮,人造肉,以及日商邱永漢與日商合作成立健康食品公司的報導。

1973  
  這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工業局介入,建議台糖發展高價值糖果與肉品加工品,透過健康食品、療養食品等高度技術及價值的時代食品引導台灣食品工業的發展,可以看到國家對於巿場的介入情形。其次,則是報導邱永漢的僑外投資的新聞,其次,關於香港維他奶的報導,提醒研究者必須注意到「營養不良」與「食品消費」之間的關係,因此美國的維他命的消費就是以平常營養不足,而以食品補充劑而上巿的。此外,廠商如味王公司,建議政府主管當局標示釀造及其化學的標準,以便合乎國際標準,拓展外銷巿場,爭取外匯收入。在此,應密切觀察國家與巿場之間的關係。

1974
        今年的報導有幾篇跟國際貿易有關,一是我國食品外銷巿場的開拓,認為中東是拓展的新世界,此外,提到了台北台中高雄有「貿易圖書館」可查閱相關資料。其次,關於這個時期的健康食品,包括蘆筍汁、果汁(芒果汁、芭樂汁)、香菇、黃豆。其中,關於香菇的部份,是透過國際食用菌學術會議來推廣的(日本森喜作博士);而黃豆的部份,則是由女青年會與美國黃豆協會聯合舉辦,且利用烹飪講座的方式進行推廣。

1975
  該年報導提到有健康食品代理公司進口西德或美國的健康食品,供特定疾病患者使用(如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等),其次則是提到藍綠藻等保健食品的萌芽,海藻如何工業化與產業化的布局等等。我覺得海藻也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題材。

1976
        從本年度的觀察來看,關於食品的討論與食品外銷有關。譬如綠藻、花粉的外銷,以及國際的技術合作模式(台日或台美),國內也研製營養食品,供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人食用,也稱之為保健食品。但也有報導試著釐清保健食品的範疇,認為可分為四種:()天然食品或純正食品。()無添加物食品或無公害食品。()營養食品或美容食品或強壯食品。()營養調整食品或強精食品或中藥配方食品。」另外,由於綠藻被美國認定為保健食品,但台灣只認定為食品,因此也碰觸到分類問題的討論。而綠藻由於國內廠商迅速擴張,在外銷過程中品質不穩定而被日商丟棄之事,引發規格化管理綠藻產品的討論。

在片斷的報導中,也提到「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被認為是對健康有益的健康食品。此時也有食品檢驗相關爭議,食品是否重金屬過量,仍無具公信力的判準。

        此外,比較特別的是洋菇外銷奇蹟與香菇人工栽培成功。前者由何銘樞引領的洋菇種植技術革新,使得洋菇產量得以年產四次,並且關注洋菇的鮮銷、農業殘毒問題以及價格問題。其次,則是香菇由於具治療功效,因此受到國際重視,而國內也發展香菇人工栽培技術,使香菇得以產業化與商業化生產。

  台糖公司開始種植蜜菊,提煉果糖,引起糖業的革命,使得作為甘蔗產地的台灣更與擁有技術的歐美競逐(歐美使用果糖的背景則是因為砂糖等引起的糖害問題,使得糖精之類的消費成為禁忌)。

1977
        本年最主要的討論是日本發生的綠藻事件的爭議。以及日本與韓國都派團參訪台灣的綠藻工業。也有美國公司來台參訪考慮設食品加工廠事宜。顯見台灣的綠藻工業在該時期的發展是世界共睹的。

1978
        關於健康食品進口的部份,經濟部國貿局指出「健康食品(CCC二九二九-七○)准予進口限向港、澳、星、馬、日本以外地區採購,須先經行政院衛生署檢驗符合食品衛生規定後,申請進口。」酵素保健食品開始出現。在與國際接觸時(如歐洲調味料展示會;國外暢銷快速食品及健康食品品嚐會),發現國人必須加強食品加工與包裝及標籤,以便行銷歐美。此外,針對行銷歐美的中國菜,也考慮到「純中國口味的中國菜」和「合乎當地口味的中國菜的外食消費習慣。

  關於健康食品的部份,有美國進口的美國香賓克肥嚼片,或西德進口的「倍秀麗」美容減肥茶葉,都是減肥保健食品。此外,像是嬰兒食品也被列於健康食品底下(荷蘭進口的嬰兒奶粉),國內業者指出國貨因為新鮮,所以比進口價宜且品質好。此時期的營養食品加工,也出現了添加「維他命B1B2、菸鹼酸、磷、鈣等營養素」的康培素,是從大豆中提煉出來的純植物產品。最後,關於健康食品到底是什麼,歸國學人認為是種流行風氣;至於來路不明的健康食品,沒有人敢吃(讓我想到Pollan的雜食者的兩難的討論)。

1979
        除了前述已出現過的代理國外健康食品進口的相關新聞之外,本年出現了一些關於健康食品的評論。譬如一篇對於糙米的評論,該評論認為健康食品之所以健康,是必須要視對象而定的,對於愛好山珍海味的人來說,糙米可以促進排泄,因為不好吸收,所以是健康食品;但是對於消化不好的小孩子來說,則是不夠營養的。其次,關於健康食品的評論,如沙拉,與胖瘦的概念談在一起,沙拉成為一種美容食物,因為可以幫助人瘦。而甘薯作為健康食品的益處,則是由亞蔬中心的主任提出,認為鼓勵國民食用甘薯,有助家庭經濟以及國家財政,他認為人們不吃甘薯,不是因為甘薯被認為是窮人的食物,而是因為擔人甘薯所含的熱量造成肥胖,該主任駁斥熱量過高的說法,認為甘薯熱量並無米飯高,因此,政府應多多鼓勵提倡食用甘薯。

經濟日報評論提到「健康食品」廣告泛濫的情況,其效果宣稱比藥品還神,認為是進口商利用「健康食品」之名,鑽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漏洞,該評論提到了「健康食品並不健康」的說法。另外,有一則跟健康食品無直接相關,但很具啟發性的報導,即販賣健康器械的報導,作者舉了八類「()磁氣治療器:包括磁性項鍊、磁性環、磁性手指環、妙康寧健康墊、物理鞋墊、健心磁氣治療器、中山式磁氣健康枕、萬能磁力健康器。()男性健康器。()脈波膨脹豐乳器。()迷隆美豐乳器、美樂源保健磁。()人體增高機。()睡眠學習機。()東芝紅外線健康器。()麥飯石──枕頭。」我想這反映是各種欲望的形態,譬如「豐胸、增高、健康、男性、學習、睡眠」等等的需求罷。

1980
        今年特別讓我注意到幾個報導,一是參加「東京國際食品展覽會」的報導,這讓我想起一些關於「博覽會」的研究,現代發明的博覽會已經有一些研究,但是關於食品作為一種發明的博覽會,似乎討論的人並不多,食品的展覽意圖在引起注意力,目的在於激發訂單。「我廠商參展的食品,種類繁多,甚受注意,包括冷凍蔬果、鹽漬水果、甘草食品、脫水果品、調理食品、罐頭食品、健康食品,以及茶業和公賣酒類。」從上述品項來看,關於食品的加工似乎還是相當初步的,或許藉由搜尋「食品展」,研究一下近四十年的品項的變化,有助於瞭解食品展的功能以及台灣外銷的變化。

  其次,關於健康食品的討論。民間有人使用蕃石榴來治療糖尿病,所以「台北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徐型堅指出:番石榴確實可以做為糖尿病人的健康食品。」但是健康食品終究不是藥品,僅能當食品食用。但是也有社論提到,從國外進口的健康食品是誇大不實的變相藥品,健康食品賣的比藥品還要貴;也有人提到健康食品妾身未明,但健康食品算不算醫療食品的一種,仍未定案,這些健康食品多為綠藻片、活性酵素之類的東西。而在外電報導(美國)中,健康食品被用來指稱良好的精神糧食,與文化垃圾相對。其次,經由日本編譯的報導,則指出「食品公害」的問題,諸如「防腐劑、食品添加物、人工甘味、著色劑以及速食品、包裝食品」等等現象,因此「健康食品」也應運而生了,這裡的健康食品是指「一切不含防腐劑、食品添加物、人工甘味、著色劑,並對健康有裨益的天然食品譬如:海帶、蒜頭、比蜂蜜多含七○倍亞鉛(據說能延年益壽)的蜂王乳、單細胞藻類、胚芽、黑砂糖、以自然農法製成的小麥粉、雜穀類、民間茶、自然調味品、梅乾、漬物、鈣質、葉綠素、酵素……等。」我覺得,不妨將兩種食品類型,視為資本主義的兩面,同樣是為刺激消費而生產出的論述。
  健康食品有幾個要件必須考慮,即既有健康素材(如西伯利亞的某種草所含Confulei成份),要可口(所以要加綠藻與乳酸菌使其可口),而且還要價廉(所以要稀釋),這幾個商業考慮的面向,對於分析保健食品來說是重要的提醒。而在保健食品的販售上,銷售專家指出利用贈品的方式是不錯的選擇。

關於活性酵素的部份,有一家「生產倍爾健(Biozyme)健康食品的欣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精印一份「營養吸收消化流程圖」及「十二種健康指壓法」,免費贈送各界。」此外,該公司也與「現代健診中心」合作,辦理全身健康檢查。在此,我們可以看到酵素產品的銷售,結合了身體知識的推廣與檢查兩個面向。另外,也有一些有趣的健康食品,如鯨魚肉,但是因為台灣尚未能合法捕獵,因此只能低調販售。其次,為了充份發揮鰻魚的經濟價值,因此鰻魚的骨頭也被搜集加工製成健康食品。(我還特地查了一下近三年報導,發現台灣鰻魚尚無人工養殖技術,而有產業危機;日本人已能人工養殖,但尚未能大批量產,此消息已引起國內水產養殖學者及業者震驚)。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