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1:宗教信仰與社會的階層化
基督新教性格(2)
l 宗教改革的意味:另一種形式的教會取代了過去的教會,進行生活管制。(4)
l 經濟發達國家覺得對於生活支配太少!(5)→捍衛專制統治(美化為英雄氣慨)
l 教育養成的精上的獨特性對職業選擇的影響(7)
l 天主教徒的世界疏離(睡穩)、新教徒的吃好(擁抱「世界樂趣的對立面」──兩者一樣疏離世界,但有區別)(9)
l 頁11:當某種技藝精湛的資本主義式的營利欲與某種貫穿並調節著整個生活的虔誠之種種最強烈的形式,在同一些人與人類群體中同時發生時,並且這些情況都不是什麼「個別情況」,而是:它們簡直就是用來表明那些在歷史上最重要的基督新教的教會與教派之整個各群體之特性的標誌。(11)
l 勞動的精神、進步的精神(由基督新教喚起的精神),不可從「啟蒙的」意義下加以理解(14)
l 從宗教性特點,尋找「舊基督教精神」與「現代資本主義文化」之親和性。(15)
l 面對雜多,我們要去弄清目前為止模糊的想法,深究偉大宗教的思想世界之別具特色性與種種區別。
2:資本主義的「精神」
l 方法概念→不求歷史塞入抽象類,而是釐清其具個體性色彩的具體關聯中。(17)
l 不是定義,而是走向說明:富蘭克林的佈道(信仰表白)(18-20)
l 對比福格的冒險精神與富蘭克林的倫理色彩準則(21)
l 賺錢作為倫理上的至善,超越了個體享樂。(23)(如此非理性,如何可能?)
l 資本主義的氣息與某種宗教性的想法非常相似(23)
l 「職業義務的思想」作為「資本主義式的文化」之「社會倫理」別具特色的特徵,甚至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下,對它而言乃是具有「構成性意義」的。(24)
l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秩序」作為殼。(24)
l 資本主義經濟主體的誕生!(25)
l 資本主義精神(克服形式而進行創造)→類比過往的奴隸道德反叛的重新估價。(錢不再骯髒)(26)
l 對比「求金欲」心智(沒有紀律)、對比傳統主義感受(夠用就好,適應現世,故低工資反而促使工人勞動,人窮才工作)(28-30)
l 傳統主義不利產業「質」的發展。(31)
l (以工作為己身之)責任感如何產生?(31)→教育歷程的產物(esp.宗教教育)
l 我們需探問:在資本主義的適應能力與種種宗教性的環節的這些關聯,在資本主
l 義的青年期那個時代,究竟有可能是如何形塑出來的?(33)→勞動意願問題!
l 對話宋巴特,認為「資本主義的精神」的承載者不僅為企業主,尚有中間身分等級的那些上昇著的階層。(35)
l 資本主義精神革命掉傳統主義精神(36) 革命化歷程實例(38)克服抵抗之倫理態度(39)(對宗教無感,而樂衷作生意→成為他們生活經營中「非理性的東西」)(40)
l 資本主義企業主的理想典型的生活經營帶有種種禁欲特點在自身身上,一如在富蘭克林「佈道」中的清楚表露。(冷靜的謙遜與「職業履行」的非理性感覺→反對者則稱其為「求金欲」)(41-42)
l 駁斥(精神適應於資本主義形式之)適應說(類比尼采談奴隸道德、Bourdieu談馬內)(42)
l 理性主義是「誰的」理性主義?(存在不同方式的理性化)(47)
l 對「職業勞動的獻身」是誰的精神的兒子?(47)
l 我們在此感興趣的,是存在於此一以及任一個「職業」一概念中的那個非理性的元素的來歷(Herkunft)。
3:路德的「職業」概念。研究的課題
l Beruf作為「終身職務」意義來自翻譯者的創造。(49)
l 以職業為自我實現之標的;日常勞動具宗教意義的想法→終身職務(54)
l 農民出身的路德,反對修道院沉思生活(56,58)
l 世界性的職業勞動顯得似乎是鄰人愛的外在表現(對立於亞當斯密,分工強迫人為他人勞動。但此對立不論是愛自己,或愛鄰人,都肯定了勞動分工及投入工作)(57)
l 世界性的職業生活的這種在倫理上的獲得資格,乃是宗教改革、並且尤其是路德的種種影響最為深遠的成就之一。(58)
l 但路德對資本的想法,越來越偏向傳統主義。(61-62,65)
l (不用是出任務的方式面對經濟生活)(66),存在路德那裡的是消極性的東西:消除「內在於世界的種種義務被禁欲性的種種義務所超過」這一點,但同時卻宣揚著對當局以及「遣送進給定的生活境況中」的服從。(67)對路德而言,朝向「禁欲式的自我紀律化」發展的趨勢是可疑的,在他的教會中也退居背景。(68)
l 單純Beruf觀念,其效力範圍成疑。
l 「如果說宗教改革若無路德的那極為個人的宗教上的發展是無法想像的,並且在精神上也持續地被他的人格所決定著的話,那麼,若無喀爾文宗,他的事功也就不會具有外在的持續」。(68)
l 清教神曲→(清教徒之)走出伊甸園之人。(69)
l 離開教會修道院,進入世間修行所。(70)生活成為任務!!!(70)
l 宗教性運動力量的創造性(不是民族性格作為解釋項,因為民族性格可能是被宗教運動創造出來的被解釋項)(71)
l (倫理生活作為追求宗教救贖的非預期後果)沒有任一個「宗教改革者」那裡,倫理上的種種改革計畫曾經是核心的觀點。…靈魂拯救、並且唯有這一點,才是他們的生活與活動的關鍵。他們的倫理上的種種目標以及他們的學說之種種在實踐上的影響,一切都碇泊在這裡,並且是某些純宗教性的動機之結果。(71)
l 宗教改革的影響,很大一部份是宗教改革者不想要的結果。(72)
l 以下研究闡明種種「觀念」在歷史中變得富有影響的那種方式。(72)
l 本文目的非評價宗教改革的思想內涵。我們想從事的,是將「種種宗教性的動機提供給了『我們的由無數的歷史上的個別動機中生長出來的現代的物質性的文化的發展』這個織物中的那條緯紗,弄得比較清楚一點。(72)
l 不是從決定論思考。而是根據歷史而查找其局勢(Konstellationen)變化。(72)
l 但書:「資本主義精神」不見得唯有透過宗教改革的特定結果才會生產出來。(73)
l 我們只想確定:在該「精神」之質上的鑄造與量上的擴充到這個世界上的過程中,種種宗教性的影響在此事實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起參與過的,並且,資本主義式的文化的哪些側面是回溯到它們那裡的。(73)
l 現實雜多之亂線。(73)→先處理宗教性的信仰的某些形式與職業倫理之間的某些特定的選擇親和性可以認識到哪些點。→進一步釐清宗教運動與物質性文化發展的影響→現代性那些可以歸為宗教動機,那些可以歸諸其他動機。(7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