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Nietzsche and Economics∗
Marcel A.G. van Meerhaeghe
摘要 本文探討尼采著作中所涉及的經濟問題。首先,它考察了他時代的經濟學家的參考資料。然後,它研究了尼采對經濟的陳述。其中一些涉及歐洲的問題,這是第三部分的主題。每一部分都有尼采的引文來說明本文的主張。結論探討了尼采對經濟學的重要性。
結論
很難將尼采歸入某個特定的思潮。從上面引述的與社會主義和國家角色相關的段落可以明顯看出,他不像他那個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一樣是一個Kathedersozialist(學院社會主義者),儘管他的某些主張可能會給人另一種印象:例如,“現在我仍然看到願意幫助和需要幫助的人之間可怕的鴻溝”(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1886, 2, p. 694)。社會主義者並不認為他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們不喜歡他的精英主義。
對於自由市場經濟學家來說,尼采應該很有吸引力,因為他輕視國家活動並強調個人主義。他對群居動物道德的諷刺仍然值得再次閱讀。同樣,自由主義者擔心他作為精英主義理論的捍衛者的聲譽。
在尼采的一生中,作為他所處世紀最為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並不“政治正確”,因此經常很有獨創性。然而,不能說尼采的經濟觀察是轟動的。他對經濟活動持懷疑態度,至少可以這樣說。正如他的整個作品一樣,對同一主題的相反意見並不罕見。他對國家的經濟角色和社會主義的看法大多是正確的,但並不新穎。然而,他因對國家的經濟活動持有深刻的不信任觀點而值得讚揚,這一觀點在他去世一個世紀後才得到廣泛共享。
雖然有學識的尼采閱讀了他那個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的著作,但他的了解相當淺薄。例如,他犯了一個新手經濟學生的經典錯誤:同時最大化和最小化(“經濟學,越來越少的努力實現越來越多的成果”:Nachlass 1869-1874, 7, p. 535)。
但是,批評很容易。由於尼采的著作的許多方面已經受到了深入研究,對他的經濟觀察進行分析是相當正常的。但尼采本人從未宣布要提供這樣的觀察。
這並不意味著尼采作為“思考的實驗室”(Safranski, 2000, p. 365)對經濟學家毫無用處。他仍然是一位哲學家,提出了許多現代人生命的推動力的思想:上帝的死亡、權力的意志、努力的需求和領導精英。此外,他的哲學能夠更好地分析經濟學的某些領域(請參閱本出版物中的我的其他文章)。(以上p.49)
4.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Economics: Nietzsche, Sombart, Schumpeter
(本文寫的蠻有趣的)
Hugo Reinert and
Erik S. Reinert
本文主張「創造性破壞」的概念通過弗里德里希·尼采進入社會科學領域。這個術語最初由德國經濟學家維爾納·宋巴特使用,他公開承認尼采對他自己的經濟理論的影響。創造性破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印度哲學,然後進入了德國的文學和哲學傳統。了解這一進化經濟學中的關鍵概念的起源和演變有助於澄清當今標準主流經濟學與熊彼德派和演化替代方案之間的對比。
在當今的標準經濟理論中,熊彼特以其高度原創性而脫穎而出。然而,他巨大的思想獨立性通常被誤解為他的想法只有他才能出現。這與事實相去甚遠(見 Reinert 2002),也適用於“創造性破壞”的關鍵概念。這個想法本身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想法。在本文中,我們將論證“創造性破壞”的理念通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進入了 19 世紀末的時代精神。追溯到更遠的時間,創造和毀滅的過程在印度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這種宗教極大地啟發了尼采的(教育家)亞瑟·叔本華。尼采自己關於創造性破壞的思想通過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廣為人知,對幾代德語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Sokel 1959)。我們將進一步論證,與經濟學界的堅定信念相反,“創造性破壞”一詞不是由熊彼特而是由維爾納·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引入經濟學的,他可能是受尼采影響最大的經濟學家。(p.56)
尼采認為他的任務是實現西方文化的復興。他試圖通過攻擊其腐朽的機構和哲學基礎來實現這一目標。認識到現代道德體係不可能建立在上帝的基礎上,以及虛無主義迫在眉睫的危險,尼采試圖建立一種替代性的、內在的“超人”道德,或“超人”道德,以取代舊的先驗道德。為了創造這種新道德,尼采有必要摧毀舊道德:新道德實際上必須站在舊道德的廢墟上。我們認為,這種新道德是基於創造性破壞的概念,因為它要求每個人“寫下自己的石板”,從而摧毀“舊石板”。因此,尼采的中心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既是對創造性破壞的沉思,因為它提出了這種新的“創新的道德”,也是同樣的實際例子,因為它攻擊現有的道德並試圖用這種道德來取代它。(p.56)
尼采的五個想法:1.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2. The Opposite
of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is Stagnation
3. The Will to
Power
4. Life is that which Constantly Overcomes
Itself
5. Warfare is a Form of Therapy
為了結束本節,我們可以引用威廉姆斯的話:“我同意米歇爾·福柯在最近一次採訪中的言論,即不存在單一的尼采主義,正確的問題是‘尼采能有什麼嚴肅的用途?’”(Williams,in Schacht 1994:238) )(p.71)
維爾納·宋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是年輕一代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的領導人(Backhaus 1996)。在熊彼德最具創造力和形成性的時期,宋巴特在德語經濟學界佔據著主導地位。宋巴特在現代資本主義方面的開創性研究《現代資本主義》(Der moderne Kapitalismus)於1902年出版兩卷本,後來於1919年再版為四卷本,最後於1927年再版為六卷本。該書被翻譯成法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但尚未出版英文翻譯版。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時期,宋巴特和所有戰前德國經濟學都進入了低迷期。這部分原因是職業數學化的興起,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德國傳統。另一部分原因是,在相當程度上,被視為戰後納粹時期不潔的洗澡水中,健康的科學成果也被拋棄。因此,德國經濟學傳統僅通過馬克思和熊彼德來代表,這使得這兩位經濟學家在他們自己的歷史背景下看起來比實際上更為獨特。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熊彼德自己也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且在他的《經濟分析的歷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中系統地忽略了德國經濟學的哲學基礎(Reinert
2002)。
在英語國家,熊彼德的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對他所倚賴的傳統的無知之上。熊彼德所做的部分工作是將宋巴特的研究和德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經濟辯論引入英語世界。大多數熊彼德學派的學者,特別是非德國人,對一本描述熊彼德1942年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的德文書感到驚訝,這本書使他為一般大眾所熟知,該書在德國早在數十年前的辯論中進行過改編,正如作者仔細指出的那樣,熊彼德既沒有提及辯論本身,也沒有提及辯論的主角宋巴特。
"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中,熊彼德實質上只是呈現了數十年前德國有關'資本主義未來'的辯論中已經寫過和講過的內容,但他沒有提及宋巴特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相關文獻"(Appel 1992:260)45 (p.72-73)
我們已經提到了奧斯瓦爾德·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的作品《西方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這部作品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知識辯論中有著強烈的影響力。這部作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完成,與維爾納·松巴特(Werner Sombart)完成他的《戰爭與資本主義》(Krieg
und Kapitalismus)的同一年,其中首次提出了「創造性毀滅」的概念。在《西方的衰落》修訂版(1939年;第一版於1922年)的序言中,史賓格勒如此承認他的知識影響:
「現在,最後,我感到有必要再次提到那些我幾乎欠以一切的人:歌德和尼采。歌德給了我方法,尼采給了我質疑的能力。如果有人問我對後者的關係該如何形容,我會說我已經將他的「展望」(Ausblick)變成了一個「概觀」(Überblick)。但歌德在思維方式上,不自覺地成為萊布尼茨的弟子。因此,我能夠將最終(令我自己驚訝的)在我手中形成的東西視為,儘管這些年來的痛苦和厭惡,引以為傲的德國哲學。」(史賓格勒,1939年:xiv)
我們主張,史賓格勒在這裡描述了他與真正的熊彼德經濟學所共有的知識渊源。事實上,如果熊彼德在追蹤自己知識渊源方面像他追蹤其他經濟學家一樣精通,他本可以將史賓格勒的承認視為自己的,只需加上維爾納·宋巴特的名字;這位將萊布尼茨、歌德和尼采的思想重新引入經濟學的經濟學家。
一些有趣的延伸書目
Burckhardt 1979 談濕婆
Burckhardt, J. (1979). Reflections on History. Indianapolis: Liberty Classics
Enrico Santarelli
and Enzo Pesciarelli (1990) 尼采與熊彼德
Santarelli, E. and Pesciarelli, E. (1990). ‘The
Emergence of a Vi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umpeter’s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in History of Economic Policy, Vol. 22, Winter 1990, No. 4.
(Shionoya 1997:173, 321) (Swedberg
1991:192)尼采、熊彼德與企業家精神
Shionoya, Y. (1997). Schumpeter and the
Idea of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edition, Tokyo 1995).
Swedberg, R. (1991). Schumpeter. A
Bi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