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星期三

[德文文獻][韋伯 方法論] (Max Weber-Gesamtausgabe I_7)

 

以下為自《韋伯全集》I-7的翻譯。使用chatgpt進行翻譯。不保證正確,但可視作某種不精確的參考文件。

1.關於生平和學術背景,第1-2頁。

2.關於文本的排列和編輯,第28頁。

 

Max Weber20世紀初寫下了這些文章,這些文章被編輯並收錄在這本名為《社會科學的邏輯和方法論》的書中。這些文章顯示,他在1898年夏季學期因病被迫中斷教學活動,雖然帶來了一個科學的重新開始,但並沒有導致科學上的重新定位。正如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對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這個當代不連續性的象徵所指出的那樣,對韋伯的疾病和他因此而辭去教職的決定來說,也可以用微小的方式來描述:斷裂看似巨大,但連續性占上風,就像某些河流在地下消失,然後在稍後的地方重新出現,展示出同樣的水域一樣。韋伯仍然致力於克服國民經濟學中的方法論爭議,他希望建立一種考慮到歷史生活豐富性的研究形式,他稱之為「理論」。

 

韋伯於18944月獲聘為弗賴堡大學的國家經濟學和財政學教授,並在1894/95冬季學期至1896/97冬季學期擔任教職;之後於189612月獲聘為海德堡大學的國家經濟學和財政學教授,從1897年夏季學期開始任教,然而自1898/99冬季學期起因疾病原因多次請假。就像在弗賴堡一樣,在海德堡他也講授了一門名為「一般('理論')國家經濟學」的課程。這門課程在兩個方面具有啟發性。首先,它展示了方法論爭議在國家經濟學中對他而言具有的重要性,其次,它顯示他在這個爭議中採用了邏輯,這表明他從哲學的角度思考這場爭議

 

國家經濟學中的方法論爭議是19世紀下半葉在學術領域內外進行的眾多爭議之一。這些爭議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關於由伽利略和牛頓所建立的世界觀的適用範圍,根據這個世界觀,所有物體的運動都由自然法則所決定,而這些法則可以通過力學的微分方程來表示。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於1814年具體闡述了這一世界觀,強調它是一種決定論,世界上沒有偶然性,一切都是嚴格確定的。根據“充分理由原則”,即“一件事物不能無原因地開始存在”,我們必須將“當前宇宙的狀態”視為“先前狀態的結果”,同時也是“隨之而來的狀態的原因”。每一個事件都可以通過瞭解“自然活力”和“組成它們的實體的相對位置”的法則和條件來解釋或預測,因為每一個事件都完全由這些法則和條件所確定。

 

1842年,朱利斯·羅伯特·梅爾(Julius Robert Mayer)提出了能量守恆定律,他將“力量”視為“原因”,並指出“因果平等效應”原則在其中“完全應用”,因為它們的可測量大小在所有變化中保持不變。如今,運動可以與光、熱、電、磁等聯繫在一起,因此19世紀中葉開始,在物理學中傳播了機械主義和決定論的世界觀。它不僅影響了其他自然科學領域,還激發了其他學科對“因果需求”的渴望。滿足這種需求也成為韋伯的科學指導原則。這個世界觀的代表,尤其是生理學家和物理學家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和生理學家艾米爾·杜·波伊-雷蒙德(Emil Du Bois-Reymond在德國影響最大,他們有意識地緩和了對於一個統一理論的渴望。特別是杜·波伊-雷蒙德明確表示,這種“天體知識”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它無法理解力量和物質的本質,也無法理解心智活動從物質條件中產生的過程。這引發了Ignorabimus爭論,並推動了與這種世界觀的脫離相關的努力。

 

這些努力受到了19世紀末物理學家面臨的發展的支持。受到古斯塔夫·基爾霍夫(Gustav Kirchhoff)提出用“描述”取代因果解釋的主張的影響,引發了一場方法論的爭論。與此同時,人們難以將不可逆的熱和擴散過程與決定論調和,因為在微分方程中,自然界的過程被設計為可逆的過程。因此,在物理學中出現了現象學的觀點,而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中出現了生命力學和新興主義的立場。在哲學中,一些立場得以確立,以德國唯心論(康得、黑格爾、菲希特)或歷史主義(洪堡、朗克、德羅伊森)的傳統為基礎,確定了人文、文化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許多從事歷史和社會相關領域的學科代表視以自然科學為導向的所謂自然主義方式進行研究為冒犯。這在歷史學中體現為蘭普雷赫特爭論,而在國民經濟學中體現為方法論的爭論。

 

國民經濟學的方法論之爭在19世紀80年代爆發,主要是由邊際效用學派的卡爾·門格和年輕的歷史學派的古斯塔夫·施莫勒之間展開,關乎這一學科的自我認知。門格將自己置於古典經濟學的傳統中,自大衛·李嘉圖以來,人們已經解構了亞當·斯密的作品,既將理論與實證(歷史)的統一,也將理論與實踐(政治)的統一,以物理學為模型,將經濟學構想為一門理論科學,旨在通過從經驗現實中抽象出來,認識決定經濟現象的普遍適用的法則。然而,Schmoller卻站在歷史學派的傳統中,自威廉·羅謝以來,人們將經濟學視為一門歷史科學,旨在研究經濟現象的實際現實,而不放棄瞭解其所決定的法則。Schmoller主張首先專注於實證專題研究,同樣重要的是,將經濟學作為一門實踐上和社會政策上具有倫理意義的科學。

 

韋伯對維也納學派的門格斯與柏林學派的舒莫勒之爭非常熟悉。在他的《普通(理論)經濟學講義大綱》的引言中,他列舉了相關文獻。他還引用了肯尼士托夫·西格瓦特的邏輯,試圖以方法論的角度來塑造邏輯,並將其與當今科學任務建立起活躍的關係30第二卷於1893年出版,是這本邏輯學的第二版,其中第99段論述了「歷史領域中的解釋」。31韋伯在這個引言中提到了這一點,32特別是指西格瓦特在談到經濟學方法論爭的段落。33西格瓦特在這方面採取了一個中立的立場,強調了理論上建立法則和歷史上收集事實的研究的合法性。西格瓦特的論述只有34頁,其中三頁是關於經濟學的,這可能是韋伯對更全面的邏輯和哲學觀點感興趣的原因之一。他希望從西南德國新康得主義哲學家那裡獲得這種觀點,特別是來自海因裡希·李克特,他是威廉·溫德爾班德的學生,也是這個學派的主要思想家。

 

李克特在1885年至1888年間在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並以一篇關於「定義學教義」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89年,他進入弗萊堡大學,在阿洛伊斯·裡爾(Alois Riehl)的哲學教授的協助下,於1891年完成了關於認識物件的研究,獲得了資格教授的資格。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擔任私教,直到1894年被任命為哲學非常教授。

 

同年,溫德爾班德當選為斯特拉斯堡大學校長,並在五月份發表了他的就職演講《歷史與自然科學》,這篇演講對李克特(Rickert)和韋伯(Weber)產生了重大影響,韋伯在同一年被聘為弗萊堡大學教授。溫德爾班德在這篇西南德國新康得主義的宣言中,旨在澄清自然科學和歷史學之間的關係。他並沒有質疑機械決定論的世界觀。與杜·布瓦雷蒙(Du Bois-Reymond)一樣,他希望揭示其局限性,以使歷史學成為平等的學科。事實上,他不僅堅信所有科學都是關於因果解釋的,而且認為它們都使用相同的邏輯模式:在因果觀察中,任何特殊事件都以三段論的形式呈現。36「上述」是一個「自然法則,或一系列法律必然性」,「下述」是一個「時間上的條件或一系列這樣的條件的整體」,「結論」是「真實的單一事件」。37雖然「將單一事件的因果解釋與將其歸納為一般法則」的思想使人認為,從事物的一般自然法則性中也能理解真實事件的歷史特殊形態。38

 

但對Windelband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就像結論需要「兩個前提」一樣,事件需要「兩種原因」,即「一方面是無時無刻的必然性,表達事物的持久本質,另一方面是在特定時間點發生的特殊條件」。39例如,「爆炸」一方面需要我們所稱的「化學物理定律」,即「易爆物質的性質」,另一方面需要「單一運動」,如「火花」或「震撼...40首先,兩者一起引起並解釋了這一事件,但是它們之間沒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它們的聯繫並不是由它們自身所決定的。41就像在三段論中,主題並不是謂詞的結果一樣,一個事件的發生也不能從這個法定本質中推導出作為事物普遍本質的附加條件。42相反,這個條件應該被歸因於另一個時間條件,它根據法定的必然性而產生:一直延續到無限。43即使在這個條件因果鏈中可以想像出一個起始成員,這樣的起始狀態仍然是新的,它是作為事物普遍本質的附加物而存在,而不是由此推導出來的。44

 

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Windelband賦予Laplace的語調,可以這樣說:根據普遍的自然法則,當前世界狀態僅在直接前一狀態的前提下才能產生,而前一狀態又是從更早的狀態中產生的,依此類推;然而,一個特定的原子排列狀態從普遍的運動法則中永遠無法推導出來。沒有任何"世界公式"能夠直接推導出一個特定時間點的特殊性:這始終需要將前一狀態從法則下進行歸納。因此,"沒有基於普遍法則的終結""將一切歸納到這些法則下並不能將時間中的個別事物分解到其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在所有歷史和個體經驗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無法理解的東西。在普遍和特殊之間存在著一道"裂縫""法則和事件作為我們對世界的最後兩個不可比較的概念並存。"

 

溫德爾班德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兩個"認知目標":經驗科學要在對真實的認識中尋找通過自然法則的普遍性或以歷史特定形式呈現的個別性。前者是法則科學,後者是事件科學;前者教導永恆存在的事物,後者教導曾經發生的事情。科學思維在一種情況下是法則導向的,另一種情況下是個案導向的。在自然科學思維中,個別事物是法則的「特例」,而在歷史科學思維中,則是人類對事物的「生動價值評價」,它「依附於對象的獨特性」,當然也需要「隨時隨地的普遍原則」,因為「對於任何歷史事件的因果解釋都需要對事物發展的普遍觀念的預設」。

 

Windelband對法則導向和個案導向科學的區分並不是新的。這一區分早在1883年就是Menger對理論和歷史國民經濟學的區分的基礎,至少可以追溯到1830年的奧古斯特·孔德。52對於李克特來說,這本書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在溫德爾班德的校長演講之後,他將其作為一本名為《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對歷史科學的邏輯引論》的厚重專著的基礎。他希望藉此獲得繼續擔任弗賴堡哲學教授職位的機會,因為裡爾轉到基爾大學後,這個職位變得空缺。韋伯是李克特的朋友,他在這個聘任過程中為他辯護。189512月,他在一份獨立的意見中指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已經發表,對於國民經濟學的方法論爭也具有重要意義,他必須在自己的理論講座中對這個獨特的思想進行評論。此外,他建議李克特先發表一半的內容。因此,1896年出版了前三章,這些章節的主要目的是證明自然科學方法在歷史上不可應用,並作為整個研究的負面部分。58

 

為了建立一座通往尚未形成的正面部分的橋樑,Rickert在負面部分的結尾提到了一些相關的最新研究,包括在他的方法論(邏輯,第二卷,第二版,第599頁及以下)中對歷史領域中的解釋進行了非常有教育意義的論述,這是Sigwart所做的,也是Weber在他的經濟學概要中提到的那本著作。

 

Rickert確實在1896年被聘為弗賴堡哲學教授,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致力於他的專著的第二部分。當他在1899年的演講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中核心地介紹了他專著的正面部分時,韋伯當然已經開始與他的疾病作鬥爭,因為他在1898年夏天曾經遭受過一次崩潰,使他在某種程度上無法工作。他一再請假,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尋求療養和旅行以尋求康復。

 

他與李克特的友誼並未受到影響,尤其是因為他的妻子瑪麗安娜·韋伯打算在李克特那裡寫一篇論文。儘管她的博士學位因缺乏高中文憑而未能獲得,但她仍然完成了她的寫作工作。這篇論文於19007月在由卡爾·約翰內斯·福克斯、格哈特··舒爾策-蓋弗尼茨和馬克斯·韋伯編輯的《巴登大學經濟論文集》中發表,題為《費希特的社會主義及其與馬克思主義教義的關係》,並附有韋伯的注釋,其中他表達了他妻子在寫作過程中的獨立性。後來在義大利旅行時,他研究了李克特的專著的積極部分,該專著於1902年初出版,其中包含了溫德爾班德宣言的進一步闡述。

 

李克特將法定和個別認識的區別包裝成了一個概念形成的理論,其中概念不僅指單個詞語,還包括陳述(判斷)。法律科學的認識觀點將現實看作普遍的,最終追求形成表達因果定律的概念。它抽象出來自完整的經驗現實,其中每個原因和每個效應都與其他原因和效應不同在這過程中,它假設了一個原因等價原則,即相同的原因每次都會產生相同的效應,以及一個原因和效應等價原則,即原因永遠不會產生比自身更多的效應,這在因果等於效果的句子中得到體現,並且法則以因果等式的形式呈現。相反,歷史或文化科學的認識觀點將現實看作特殊的。它通過與普遍價值的關聯選擇歷史個體,並形成表達這些個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概念因為它不抽象,所以它認識到根本不使用因果等式這個術語,而是使用不同的因果關係來表示個別的因果關係。因此,小原因產生大影響的說法對於自然科學的概念世界來說是錯誤的,但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卻不是,他從不害怕從歷史上無關緊要的原因中產生重要的影響

 

Rickert將他的概念形成理論嵌入到了一種科學體系中,該體系將各個科學學科定位為機械學和歷史學之間的混合形式,具體取決於其自然科學和歷史或文化科學概念的比例。他認為沒有必要進一步闡明他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如果我們想要提供一個完整的自然科學因果關係理論,那將是走得太遠了。他當然也沒有提供一個完整的歷史因果關係理論。相反,他致力於研究世界觀對他的理論的影響。對歷史科學的邏輯性介紹,這是韋伯在他的專著開始時和結束時所使用的。

 

韋伯在19024月從佛羅倫斯給他的妻子瑪麗安娜報告,他正在閱讀"李克特",他認為這本書"相當不錯",但也引起了"一些矛盾"。除了"術語(價值觀)"之外,李克特是"非常好的"。他在很大程度上發現了他自己的思想,即使是以邏輯未加工的形式;對於"術語",他有一些疑慮,這可能再次指的是價值觀念。

 

韋伯的閱讀時間正好是他第二次申請辭去巴登州公務員職位的時候,但他後來撤回了申請。他仍然是哲學系的成員,據稱在190210月獲得了一份邀請,為魯珀特·卡羅拉大學的一本紀念文集撰寫一篇文章,該文集將介紹"19世紀的海德堡教授"他被指定為卡爾·肯尼士教授職位的繼任者,這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國家經濟學家。由於舒莫勒已經成為了韋伯明顯是在出版了對肯尼士的文學肖像後,考慮對這份工作進行一個「問題歷史的版本」,但他也打算將其與系統性的思考相結合:這項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試驗「H.李克特的基礎作品(《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的思想對我們學科的方法論的可用性」。儘管韋伯暫時不需要講授課程,但他仍然對理論經濟學和解決方法之爭感興趣。這片「同一水域」展現出新的岸邊。韋伯認為,對「肯尼士的方法論觀點」的探討需要「先闡述羅謝的方法論立場」。因此,他以系統性的意圖撰寫的問題歷史版本變成了一個全面的與羅謝的對話,羅謝是古老的歷史學派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代表,韋伯批評了他的歷史哲學和器官學(?)前提。由於他身體狀況不佳,這項工作很快成為了他的負擔。瑪麗安娜·韋伯稱之為歎息式論文,對她來說,這標誌著一個新的生產力階段的開始。

 

韋伯在190212月之前完成了一份手稿,他的妻子抄寫並寄給了他在熱那亞附近的冬季療養地內爾維。在那裡,他再次研究了李克特的《界限》。19032月,他確定無法按時提交海德堡紀念文集的稿件,因此他向施莫勒提出將他的論文發表在他的《德意志帝國立法、行政和經濟年鑒》上。他表示可以在五月交付一半,並在夏季期間交付剩下的部分。事實上,這個計畫被推遲了。1903年夏天,這部分工作直到夏天才完成,這主要是由於韋伯健康狀況不穩定,導致他在19034月提出了第三次辭職申請,因此部門決定將他因病退休,但同時授予他卡羅拉大學哲學系的名譽教授職位,放棄了養老金。當這部名為《羅謝和肯尼士以及歷史國民經濟學的邏輯問題》的一半在190310月出版在施莫勒的《年鑒》上時,韋伯當然已經忙於一個新的項目,這使他無法完成第二部分,這部分是獻給肯尼士的,他可能在內爾維已經制定了一個材料分配計畫。

 

1903年夏天,來自漢堡商人家庭的私人學者愛德格·雅飛,他想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國民經濟學的資格,從社會政治家和社會民主黨人海因裡希·布勞恩那裡購買了《社會立法和統計檔案》,並繼續經營下去。93作為合作編輯,他贏得了韋伯和維爾納·宋巴特的支持,後者在佈雷斯勞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的特聘教授,並與布勞恩關係密切。94為了介紹這本雜誌的概念,該雜誌將以新名稱《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檔案》出版,編輯們起草了一份廣告宣傳冊,95雅飛和韋伯分別撰寫了一份草案,96還有一篇序言,9719044月在《檔案》的第一期中發表。在這篇簡短的綱領性文章中,編輯們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和理論認識的普遍文化意義解釋為他們的雜誌所要服務的科學問題98他們打算通過解決國民經濟學方法論爭議後出現的歷史和理論認識的對立,朝著理論的方向解決這個問題。布勞恩通過刊登法律檔和社會統計資料滿足了對社會事實的渴求,而隨著哲學興趣的復蘇,也出現了對社會理論的渴求,他們打算滿足這個需求。滿足未來的主要任務之一將是"檔案館"的目標。99因此,"導言"的結尾,很可能是韋伯的倡議下,承認了一種被稱為"狹義理論"的研究形式,但並未"將歷史生活的豐富性強加於公式"1為了建立這種研究的基礎,應該定期發表"關於理論概念和現實之間關係的認識批判方法論討論"2

 

為此,韋伯希望在"檔案館"的第一期中,以他的論文"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開始。在補充了"導言"的一段話之後,他對無價值社會科學和有價值社會政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澄清,並開始制定一種被稱為"狹義理論"的研究形式,以在"兩種國家經濟學"的方法論爭議中表明立場。儘管他很接近與門格斯合作,但他並沒有這樣做。抽象理論方法的討論,現在對他來說應該也很清楚,Rickert的理論對於他的目的來說並不足夠,因為它是關於歷史或文化科學知識的,而他又重新接觸到這個領域。

 

Menger的方法不僅僅是基於Rickert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論所建立的一種概括性抽象的變體,還基於另一種孤立性抽象的變體,而Rickert在他對於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描述中並未涉及這一點,但他卻對於歷史或文化科學知識予以了拒絕。對於Menger來說,抽象是他的"方法"的一部分,他在1871年的"原則"1883年的"研究"中應用了這種方法,並在1884年寫給Leon Walras的一封信中,不僅將其描述為"精確",還稱之為"分析-綜合""分析-合成",因為它可以將經濟現象還原為最簡單的元素,並研究前者如何有條不紊地從後者構建起來11根據1889年的一份出版物所暗示的,門格在這封信中提到了威廉·溫特的邏輯,該書於1883年出版,與他自己的研究同年。

 

在溫特的邏輯中,他找到了對這些概念的澄清。對溫特來說,抽象是基於分析的。一個基本分析是將現象分解為其部分現象,一個因果分析是將現象分解為其組成部分,考慮到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果分析旨在任意地將要研究的複雜事實中的某些元素隔離出來,以瞭解隔離考慮的元素之間的因果關係。它改變了它的物件,因為它忽略了某些組成部分的存在,並試圖在其他方面盡可能改變它們的共存或連續條件這種隔離方式自然而然地與元素的變化相結合,作為最重要的輔助手段。因此,分析方法自動導致了抽象是指從一個複雜的現象中任意分離出一個或多個特定的組成部分,並對其進行觀察的過程。除了分離性抽象外,還有一種稱為概括性抽象的過程,即在考慮一系列複雜事實時,忽略個別情況之間的變化特徵,以保留與整個群體共同相關的某些特徵,從而形成類別概念抽象規則或定律。至於綜合方面,有一種是再現性綜合,即對先前分析結果進行簡單逆轉,以便再次驗證分析結果;還有一種是生成性綜合,只考慮先前分析研究的某些結果,並得出能夠補充分析的結果。

 

通過將其方法明確標注為分析-綜合,以及分析-合成的方法使Menger明確表示,他站在一個始於晚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中,這個傳統對現代科學和哲學思維產生了深遠影響。16世紀中葉,雅各·紮巴雷拉(Jacopo Zabarella)是帕多瓦亞裡斯多德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他的著作《方法論》和《回歸論》中,基於三段論發展了一種因果解釋方法,將分析(resolutio)和合成(compositio)結合在一起。20這種方法影響了伽利略·伽利雷21,他將其數學化並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它也影響了哲學家如勒內·笛卡爾22和湯瑪斯·霍布斯23,並在人文科學24和古典經濟學25中得到應用,自從李嘉圖以來,人們一直以物理學為導向。韋伯應該採用這種分析-綜合的方法,他後來也表達了這一點:所以,對於歷史判斷的第一步,重點在於這裡,這是一個抽象過程,通過分析和思想上的隔離直接給出的元素,這些元素被視為可能的因果關係的複雜組合,並且應該導致一個真實的因果關係的綜合。這種方式讓人想起Zabarella,他的作品絕對不會被遺忘,韋伯在這方面也提到了因果回歸因果進展,他希望通過相應的因果關係理論來具體化這一點。在這方面,他選擇了他的前弗賴堡同事、生理學家約翰內斯·肯尼士的理論,因為李克特並沒有提出完整的歷史因果關係理論,這一點也立即受到了批評。事實上,李克特對於因果不等式的暗示,即對於歷史上重要的影響可能來自於歷史上不重要的原因,並沒有超出自然科學的範疇,在那裡人們可以觀察到這樣的過程,其中...在原因和結果之間根本沒有數量關係,通常情況下,原因對結果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就像一個引發"火花"使"爆炸氣體"爆炸的"觸發器"一樣。值得注意的是,Windelband通過一個"火花"的例子來解釋他對兩種原因的概念,這個"火花"是導致"爆炸"的一個因素。肯尼士曾與Helmholtz等人合作,並自1883年起在弗萊堡大學擔任生理學的正教授,他在那裡進行了有關顏色感知、液體壓力和心理物理學的研究。由於在測量心理狀態方面遇到了問題,他接觸到了概率論。1886年,他發表了他的專著《概率計算原理》,1888年又發表了他的論文《關於客觀可能性概念及其一些應用》。Weber對這兩項研究進行了評論。

 

肯尼士堅持機械決定論的世界觀,因此提出了"每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都是由先前存在的條件所必然引起的。根據拉普拉斯的說法,解釋或預測一個事件或成功的任務必須區分為兩個基本不同的部分:一方面,我們必須確定「各個事物如何根據法則改變其狀態」;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指定一個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按照那些法則進行變化」。因此,對於「引力法則的認識還不能告訴我們行星實際上的運動如何」;為了利用它們,「我們還需要知道存在哪些質量,以及它們在空間分佈和運動狀態方面的情況」。

 

肯尼士將這兩種確定稱為「法則性的」和「本體論的」。它們對應著溫德爾班德對於兩種原因的概念。肯尼士在對人類思維能力的評估上也追隨了拉普拉斯的觀點。拉普拉斯認為人類思維的能力是有限的。智慧被介紹為能夠瞭解所有法則和條件的存在。這種被稱為拉普拉斯的惡魔的智慧不會有任何不確定性,"未來如同過去"將完全展現在它眼前。對於這種智慧來說,"人類的思維"只是一個"弱小的影像",因為正如它對"普遍引力"的發現所表明的那樣,它雖然能夠瞭解法則,但對於條件的完全瞭解卻無法得到。由於它無法準確確定自然界中構成事物的個體在起始時刻的相互位置,它只能滿足於"概率",這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它對條件的資訊缺失。因此,肯尼士堅信,我們人類確實能夠認識"法則",但我們無法完全瞭解對於這些條件,我們(無論是事前還是事後)並沒有如此精確的瞭解,以至於特定的成功似乎是必然的;相反,我們只能理解到這些條件(就我們所知)對於成功有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人類能夠將困境轉化為優點,並且不試圖更加確定這些條件,而是保持模糊,那麼肯尼士就有理由談論客觀或物理可能性,其中每個可能性都對應著一個期望其實現的概率。這些僅僅是一般性、普遍性的條件對於肯尼士來說構成了一個可能行為的空間,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一方面是導致成功的條件,另一方面是導致失敗的條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部分的大小是可以相互比較的,因此成功與一般條件的關係可以被視為一種可調節且可以用數字來表示的範圍,根據成功的實現程度,可以對應到整個可行範圍的較小或較大部分。肯尼士在《隨機遊戲》中對此進行了說明。在擲骰子遊戲中,人類思維有“6種成功的可能性,而拉普拉斯的惡魔只認為其中一種是必然的。這“6種可能性來自於可變條件,如運動模式,以及固定條件,如骰子的幾何和物理規律性,其中固定條件導致對於一個特定的相關運動可能性的複雜組合,例如投擲6,總是可以找到其他幾乎相同且範圍非常接近的組合,它們分別導致了投擲12345”。整個範圍的成功實現取決於這些可能性的組合和變化。Spielraum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因為可以將六個條件複雜的分解為一個導致成功的複雜和五個導致失敗的複雜。由於這六個複雜幾乎相同,所以每個投擲16的概率是相等的,可以用1/6來表示。肯尼士認為這些概率資訊具有普遍性,因為它們適用於所有情況,並適用於希望對這種情況的發展形成期望的每個人。"普遍概率"的特點是我們不確切地瞭解個別情況下的條件行為,但我們確切地知道各種形式的空間在實現一種或另一種成功時所處的比例關係。在隨機遊戲中,確實是"相同的數值"來表示"普遍概率和事件的可能性",例如...

 

在擲一個骰子時,1/6的機率會出現,而在擲兩個骰子時,1/36的機率會出現,等等。對肯尼士來說,隨機遊戲不僅是概率計算的主要領域,還是理解其他現實領域的"理想案例"。因此,他想要弄清楚"是否有其他領域顯示出類似的情況",它們是否"以一種普通的隨機遊戲方式行為"。物理學就是這樣一個領域,其中氣體分子在有限空間中的行為由於類似的"方向限制"而只能經歷"一個特定的狀態循環",從而"只能導致這些相同行為的重複發生引起各種不同的影響"肯尼士通過一種修改,似乎也將這種類比應用到了法學領域,其中關鍵是將與犯罪有關的條件歸因於罪行。為了進行這種歸因,肯尼士假設了一個具有"偏心"重心的骰子,從而使得特定數字的擲出具有"特定的機率"。優惠或傾向的結果。對韋伯來說,這個領域的轉移應該是關鍵的。根據肯尼士的說法,只有「整個條件的複雜性才能成為事實上導致成功的原因」。然而,在這個複雜的情況下,人們經常關注著先行條件的某種特殊性,一個單獨的事件,一個特定的對象,甚至是這樣一個對象的特定屬性,並且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樣一個特定的條件因素是否與成功有著因果關係,以及這種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能通過觀察來回答,只能通過對「事件的法則的某種瞭解」來回答,這使我們能夠判斷在該特定因素缺失或修改的情況下,事件將如何發展。對於特定物體的因果性問題,等同於在條件的複雜系統中,如果缺少了某個真實的部分,其他一切都保持完全相同,會發生什麼。類似的情況也適用於行為:雖然我們無法單純地想像出「疏忽」的情況,但我們可以通過「修改」這個要素來思考:「當我們問及疏忽的因果性時,我們希望將實際發生的過程與如果疏忽被正常思考和注意所取代的過程進行比較。」對於這樣一個要素如何與結果產生因果關係的問題,也只能通過法則性知識來回答,這使我們能夠判斷這個要素是「這個特定案例的特點」還是「普遍適用」,即是否具有「增加這種類型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趨勢。在第一種情況下,肯尼士稱之為「偶然的原因和偶然的效果,第二種情況是適當的原因適當的結果。例如,如果一個醉酒的馬車夫迷路了,被閃電擊中的乘客死亡,那麼馬車夫的疏忽只是一個偶然的原因,因為乘客在馬車夫清醒並走對路的情況下也可能會遭受同樣的死亡;但是如果醉酒的馬車夫翻車導致乘客死亡,那麼疏忽就是一個適當的原因,因為它現在普遍適用,可以導致致命的事故。對於肯尼士來說,經常可以說某種因果關係的因素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考慮,概率論中準備好的有利條件的技術術語:例如,人們說,骰子的重心偏離中心位置會有利於某些投擲等等。

 

沒有其他的東西,就是普通生活的表達,一個行為對於成功有所助益,或者具有一種趨勢,作為合理的意義的基礎。因此,被確定為適當的原因的疏忽是一個有利的情況。因此,將犯罪的因果相關條件歸因於隨機遊戲的類比,明確地解釋了隨機遊戲的因果相關條件,其中既包括孤立的抽象(選擇特定時刻的條件)也包括概括性的抽象(法則性知識),以及在考慮多個時刻時的綜合應用。實際上,肯尼士的理論在物理學和法學中得到了回應。肯尼士自己也指出,它可能對於歷史記錄也具有吸引力。因此,韋伯在他的論文《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中引入了它,作為門格爾分析綜合方法的補充,並在他的後續著作中回到了它,以探討社會科學的邏輯和方法論。71

既然門格爾和肯尼士都沒有追求將他們的方法數學化,這可能導致韋伯將它們與他所稱之為理想類型的概念形成聯繫。72理想類型源於古代形而上學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中的世俗化。現在,美的概念不再是超自然的先驗,存在於藝術家的心靈中,而是由他自己後驗地產生,通過他對個別案例的內部觀察,從中選擇出最美的74這伴隨著這樣的觀念,即藝術家在對自然的觀察中獲得的理念揭示了創造法則的真正意圖,因此主體和客體、精神和自然並不敵對,而是經驗的理念必然相應75

這導致理念世界與一個增強現實世界等同,並且理念的概念被轉化為理想的概念。這樣一來,她的形而上學貴族的概念就被剝奪了,但卻與自然達成了一種美麗而自然的一致:它是由人類精神創造的,但同時又與主觀性和任意性相去甚遠,表達了事物中預先形成的法則性,通過直觀綜合的方式。這個概念在古典主義中得到了傳達,甚至在19世紀的自然科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因此,對於赫爾姆霍茨來說,在他的感知生理學研究成果應用於藝術時,藝術家不僅不應該創造出一個忠實的原始自然的複製品,還應該忽略干擾、分散、傷害,即從偶然的亂叢中抽象出來,通過這種理想化來達到一個理想的類型,不僅能引起奇妙的愉悅,還能使一個迄今為止隱藏的法則性完全呈現出來79

在歷史學中,人們對文學有一種親和力,1837年喬治·戈特弗裡德·格爾維納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發表《歷史學》以來,這個概念就已經廣為人知:就像藝術家回歸到身體的原始形態,詩人回歸到理想化的角色類型一樣,歷史學家應該學會認識到事件的純粹形態,從中準確而有把握地挑選出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是附帶的偶然性韋伯認為,歷史學家應該使用概念和工作方法,這些方法通常只能在理想類型中明確而清晰地確定,他在他的論文《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認識的客觀性》中引入了這個概念,並且在他後來關於社會科學邏輯和方法論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這個概念。然而,最初他被其他主題,如新教倫理和他對美國的旅行所分散,沒有寫完他關於羅謝和肯尼士的論文的剩餘部分。直到19053月,他才完成了這部分,並且在同年成為《檔案》的合編者之一。關於古斯塔夫·科恩的論文《國民經濟學的科學性質》,一位倫理國民經濟學代表,發表了編輯備註。他再次開始關注方法論。因此,1905年底和1906年初,他在施莫勒的《年鑑》上發表了《羅謝和肯尼士》的續集,並加上了《肯尼士和非理性問題》的副標題。對韋伯來說,這實際上是關於人類行為,更具體地說,是關於「行動」,這些行動並不被決定論所排除:最自由的意志也不能在沒有一個確定的動機的情況下產生它們。對韋伯來說,行動,即使是偉大的個人,並不比自然界中的事件更非理性,相反,它們更加理性,因為它們是可以解釋和理解的。

 

由於在李克特那裡找不到任何關於解釋或理解的理論,他開始研究了喬治·西梅爾、弗裡德里希·戈特爾、泰奧多爾·利普斯和貝內代托·克羅切的相關理論,以及威廉·溫特和雨果·門斯特伯格的文化科學觀念。因此,他對他的海德堡前輩肯尼士的作品的研究在這篇論文中變得次要。也許韋伯想在另一篇文章中再次談到肯尼士。無論如何,他的論文以這樣的提示結束:接下來還會有一篇文章。

1905年,韋伯還寫了一篇名為《文化科學邏輯領域的批判性研究》的文章,該文章於1906年初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檔案》的文學部分發表。韋伯參考了1902年出版的書籍《關於古代歷史學家愛德華·邁耶的歷史理論和方法論,他是柏林大學的教授,也是一本五卷本的古代史著作的作者,現在他終於要系統地探討因果解釋。在這過程中,他不僅介紹了肯尼士理論對歷史學的重要方面,還將其與他在門格爾那裡學到的分析綜合方法相結合。他還計劃寫一篇相關的文章。然而,這樣的文章和那篇應該總結對"羅謝和肯尼士"的批評的文章都沒有出現。至於"批判性研究",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韋伯的注意力被俄羅斯革命所吸引,他在出版上對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其次,顯然由於讀者圈子對"檔案""不實用"性質的持續抱怨,韋伯"在自己的方法論研究中長時間休息"1906年,該書的第二版出版。根據法律哲學家魯道夫·斯坦姆勒(Rudolf Stammler)的唯物史觀,經濟和法律的關係出版後,韋伯寫了一篇名為《文獻評論》的文章,討論了他認為斯坦姆勒在因果關係和目的論方面的錯誤觀點,並對規則、規範、法律、準則等概念進行了基本區分,以制定一個適用於社會科學的法律概念。這篇名為《R. Stammlers對唯物史觀的克服》的文章於1907年發表在《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檔案》中,但並非在文學部分,而是在論文欄目中。然而,它以接下來還有一篇文章結束。事實上,韋伯後來寫了一篇附錄,但在他有生之年沒有發表。韋伯當然繼續研究斯坦姆勒,這不僅影響了他對法律的思考,還影響了他對理解性社會學的基礎。

 

在下面的內容中,我們將按照馬克斯·韋伯的文本創作時間順序進行編輯。首先是韋伯作為《巴登大學經濟學論文集》的聯合編輯者,在馬麗安娜·韋伯的專著《費希特的社會主義及其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的前言中添加的一段簡短的編者註,該專著於1900年由J.C.B. MohrPaul Siebeck出版。這段註釋之後是韋伯與德國古老的國民經濟學派的第一部分討論,該部分於1903年在舒莫勒的《年鑑》上發表,題為《羅謝和肯尼士以及歷史國民經濟學的邏輯問題》。與《科學理論集》中每一版都繼續編輯的編輯決策相反,將第一部分與其餘兩部分直接連接在一起,這裡插入了在第一部分出版和第二部分出版之間創作的文本。

 

這樣做是為了考慮到韋伯對社會科學邏輯和方法論的思想發展,並盡可能地將其呈現出來。因此,在《羅謝和肯尼士》的第一部分之後,接下來是那些與接管《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檔案館》相關的文本:首先是一份明顯於19039月撰寫的手寫的《接管編輯職位草案》。然後是一份印刷的宣傳資料,日期為190310月,由維爾納·宋巴特、馬克斯·韋伯和愛德格·雅飛簽署的《宣傳手冊》。接著是同樣由宋巴特、韋伯和雅飛負責的《序言》,該序言於19044月出現在他們編輯的第一期《檔案》的開頭,以及韋伯的論文《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該論文也刊登在該期刊上。最後是一篇簡短的《編輯備註》,關於國民經濟學家古斯塔夫·科恩的一篇名為《國民經濟學的科學性質》的文章,該文章於1905年刊登在《檔案》上。8

 

就像韋伯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中引入的理想類型概念和客觀可能性的因果關係理論所顯示的那樣,這篇論文可以說是《羅謝和肯尼士》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的前期工作,因為這兩者,無論是概念還是理論,都在這兩篇文章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因此,現在才首次刊登了這兩部分,它們分別於1905年和1906年在舒莫勒的《年鑑》上發表,題為《肯尼士和非理性問題》。接著是1906年發表的《文化科學邏輯的批判性研究》以及韋伯對斯坦姆勒的《超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批評,這篇文章也於1907年在《檔案》上發表。最後,是瑪麗安娜·韋伯在遺稿中發現的《補遺》。附錄中首次完整刊登了韋伯在1902/03年年末在內爾維所做的手寫筆記。同樣,編輯部的註釋也將被刊登。這些文章是根據1906年至1908年間《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檔案》的內容重新呈現的。這段時間內,JaffeSombartWeber三位編輯共同負責編輯工作。根據MWG的指引,這些文本已經編輯過。如果原文中包含AeOeUess,則會默默地更改為AOUs。對於具有時代特色的詞語,如“Entwickelung”“Wiederspiegelung”,即使使用不一致,也不會進行文本批評。引用內部的雙引號會被默默地替換為單引號。我們不會更正Weber的不完整或錯誤的文獻引用;編者的簡稱將指向Max Weber引用文獻的完整和正確的書目資訊。對於Weber引用的文獻引用與他所使用的原始資料不一致的情況,我們不會進行文本批評。因此,編者在引用的重現中不會更改不同的標點符號和拼寫,也不會記錄任何意義相符的更改。

 

在注釋中會記錄非意義性的修改。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外,編輯報告和注釋中只引用韋伯自己的文本在出版日期之前已經公開發表的資料,這些資料韋伯要麼已經知道,要麼可能已經知道。不引用MWG的其他卷冊,也不引用研究文獻。為了說明和評論,還考慮了韋伯的其他材料。因此,韋伯在他手稿中對魯道夫·斯坦姆勒的書《經濟與法律》所做的邊注,在相應的注釋中會被重現。18

沒有留言: